公元1872年出生的名人介绍(15)
141、杨子德
  杨子德(1872~1953),贫苦家庭出身,雒容县丹竹村人。杨子德幼年时入私塾读书。清宣统二年(1910年)远离家乡到广东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,同时回桂招兵。1911年赴辛亥参加武昌起义,已提升为团长的杨子德负责镇守武昌东门,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国立下功劳。民国3年(1914年) 在镇压“二次革命”时,杨子德负责扑杀柳州刘古香而成为沈鸿英的亲信。讨袁战争中,广西护国军沈鸿英任命杨子德为旅长参
(18721953)
142、朱献文
  朱献文(1872—1949),原名昌煌,字郁堂,义乌雅治街(今赤岩镇雅治街村)人。由拔贡考入京师仕学馆,研习法政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),选派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科。回国后,在法律编订馆任《民法·亲属》篇起草员。三十四年应试中法政科进士,次年授翰林院检讨。宣统三年(1911),为资政院议员。中华民国建立后,历任国务院法制局参事、大理院推事、江西高等审判厅厅长、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,对推行法制颇
(18721949)
143、杨子俊
  杨子俊(1872~1942),高庙乡小中里村人。他出生于富裕农民家庭,祖上两辈在外经商,后又务农。子俊天资聪慧,学习勤奋,尤爱书法绘画。在20多岁时,就闻名乡里。其书画别具风格,尤擅长画山水竹木、禽鸟花卉等,是当时博爱著名的书画家。杨子俊与杜严是同傍秀才,两人关系甚好。杜任河南省众议员时,与著名书法家于右住在一块作事,子俊也同其相识,其绘画多为于右任题词。因此,他的书画在开封一带亦很有名气。杨子俊
(18721942)
144、曹炳麟
  曹炳麟 (1872—1938) 曹炳麟,字吟秋,号钝吟、钝翁,六不居士,城内人。早年丧父,靠母亲龚氏抚养长大。二十岁时为县学学生。1902年(清光绪二十八年),曹由乡试而中举。1905年(光绪三十一年),任安徽知县候补职。曹莅任后,细心考察财政,凡急办之事,必一一整理上报,颇得上司赞赏。1909年(清宣统元年),曹奉命前往宣城办案,他深入调查,终使多年悬案大白。辛亥革命后,曹炳麟返崇,一度辅
(18721938)
145、文龙会
  文龙会(1872~1929),字云招,号“桃园一汉”,万宁东澳丰登村人,自幼聪敏好学,通经史诸书。清宣统己酉年(1909),以拔元分授广西督学。后归里任县学校长,积极创办乡学,开设学堂,广招门生,教泽遍及万阳。与蔡凤翔(三孟)齐名,时称“县南二俊”。其学识深广,文章练达,诗联更佳,县内多处可见其墨迹,为时人所传诵。与戊戌维新志士、崖县举人林缵统有交,曾偕游大洲岛,作诗唱和。生前自撰一墓联曰:“多文
(18721929)
146、张荣培
  张荣培(1872-1947),字蛰公,号铁瘦,江苏省苏州市长洲县人,晚居上海。清末民初著名诗人、楹联家。清同治十一年(1872)生。清附贡生。善诗词,尤善联语。著有《食破砚斋诗稿》、《惜余春馆词钞》等。联语著述有《张蛰公楹联辑存》,惜轶。1947年逝世,享年75岁。其孙张范九,名恩畴,1923年生,自幼随祖父学习诗文,打下扎实的旧文学基础。之后拜江南大书法家萧退庵学习书法,又投吴江老画师顾墨畦学习
清末民初著名诗人、楹联家(18721947)
147、唐绍典
  唐绍典(1872—1950)平邑县三合四村人。早年毕业于济南政法学校。1931年任费县民众教学馆馆长。 1939年7月任费县办事处主任。将家中1000公斤粮食献给八路军津浦支队。 1940年后任费县、费北、蒙山3县参议会参议长。曾负责赈灾、修建烈士陵园等工作。1950年病逝后,省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。
(18721950)
148、庄闲
  庄闲(1872-1956),字繁诗,别署慧闻室主人。女,江苏武进人。晚年出家,法名“妙道”。解放后,1953年庄闲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。庄闲自幼笃信佛教,据说11岁便能画观音像,因此她大多数书法作品有强烈的佛教色彩。其书习北魏碑帖,崇北碑之大气,作品沉雄高古,刚健苍浑。
(18721956)
149、夏恭
  夏恭(1872年-1941年),山西大同人。他中过前清举人,当过知县。1937年,日军占领山西省大同县。夏恭被日人招聘,在大同组织晋北治安维持会。10月,亲日地方政权晋北自治政府组成,夏恭任最高委员。这时夏恭已年近七十,实际上由日人最高顾问总揽一切政事。伪自治政府标榜的施政纲领为“感谢皇军,铲除红匪,发扬道义,建筑乐土”。区区十六字,其-贼嘴脸昭然若揭。夏恭于1941年病死。
(18721941)
150、赵和尚
  赵和尚、法号宜波(1872-1948年),灌南县新安镇人(新安镇红庙当家和尚)。少时胸怀“学有所成、利济苍生”之志,刻苦钻研医学、针灸术。后来赴镇江金山寺受戒,深受精于医药的高僧所赏识,留寺两年多,得其精心传授。回庙后,在主持庙务中,对各科医术仍钻研不辍,精中医妇儿科,针灸等。尤以针灸术为最。常施以金针使很多病危者起死回生,人人称颂。1932年夏,新安镇霍乱暴发流行,宜波和尚毅然走出庙门,组织当地
(1872194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