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70年出生的名人介绍(8)
71、钱能训
  钱能训(1870—1924),字干臣,嘉善魏塘镇人。幼承家教,博览群书,贯通经艺。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)进士,翌年留馆,散馆后授编修,转员外郎。先后任监察御史、广西副主考、奉天右参赞、顺天府尹、陕西布政使、护理陕西巡抚。辛亥革命爆发,西安民众响应,能训在西安大肆搜捕革命党人。西安光复后,自戕未遂,经革命军医治后送出潼关。1913年起任北洋政府内务次长、约法会议议员。1915年1月,袁世凯授为中
(18701924)
72、王志清
  王志清(1870-1927)名懋昭,字恢莲,湖南湘乡县人。1870年出生于湘乡县横铺乡坳头村人。家贫,幼入私塾,学业优异。及长,任扬州两淮盐捕营员司,补用花翎五品分省县丞。1902年赴天冿,与姨表兄黄茂秋秘密从事革命活动,数度回乡联合地方力量,反对萧介藩团防队残暴行为.萧以“火刑”处死湘潭小偷邓搭毛,王仗义向县、省当局控诉,获胜。1911年赴京、津,入同盟会,后转国民党。1915年回湖南联络讨袁,
(18701927)
73、马国珍
  马国珍(1870-1963),字席儒,回族,通称五十哈智。毕家场门宦创始人马宗生的第十代后裔。祖籍陕西长安,清康熙年间迁居河州。生于临夏市八坊,自幼入清真寺念经,钻研伊斯兰教经典至25岁穿衣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),任甘军马福禄部随军阿訇。1900年参加抗击八国联军。民国17年马仲英与国民军激战于河州,国珍目睹战火蔓延。百姓受难,便联络地方士绅,翰旋于交战双方,以求地方安宁。10月战火平息,被聘
(18701963)
74、萧蓬云
  萧蓬云(1870-1942),名锦洲,字文鸾,广东从化桃源洞蛟龙围人。清朝光绪年间,他年仅17岁就考取了秀才。30岁考取副魁(准举人)。之后,又参加了考官职,入京城考试,被选录为直隶州州判。后调派湖南。任职不久,时值鼎革,解职归里。回乡后,闭门著书。至宣统元年,考取孝廉方正。萧先生好学能文,在当时从化县县城外的门口江村,与同科举人欧阳愈合办一间学校,名为“欧萧馆”,为时7年。萧先生热心教育,有诲人
(18701942)
75、黎景曾
  黎景曾,字季庵,号勇退,清同治九年(1870年)生于宁化城关。景曾幼年自以为天资不及其兄(景祥,字介夫),故而加倍用功,以致学业日进,后考选恩贡,终与介夫(岁贡)齐名。民国2年(1913年),景曾当选为福建省参议会候补议员,民国6年为正式议员。每次出席会议,均以民意为重,建议兴革事项,尽言尽责。民国6年,宁化县奉命成立修志局。次年黎景曾受聘负责主纂〓化县志》。他与张守先、黄宗宪、巫翘楚齐心协力,
(18701937)
76、田士懿
   田士懿(1870~1929) 著名金石学家。字德忱。今高-。出身书香门第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)中举。1905年,考入北京大学堂,爱好史地、金石等学科。1907年肄业后,回山东。历任省优级师范、法政、农业、存古学堂教员。1912年以后,先后任山东省巨野、宁阳及湖南省嘉禾、湘潭等县知事。在湘潭任知事时,曾阻止日本船员登岸掠夺中国资源,颇受当地人民称赞。1920年解职后,定居北京,潜心著述。他的
(18701929)
77、宫宝田
  宫宝田(1870—1943)乳山县(今乳山市)青山村人。清末拳师,因武功高强获钦赐黄马褂。幼时曾入私塾就读,因家境贫寒,13岁经人介绍赴北京当学徒,同年拜在清廷大内总管、八卦游身连环掌始祖董海川之大徒弟尹福(字秀朋)门下习武学艺。因其勤学苦练,武功长进很快,被董海川相中,亲授八卦秘宗,成为正宗八卦游身连环掌的第二代传人。1897年(光绪二十三年),宫宝田被召入宫,任护卫首领,加封四品带刀侍卫,先后
(18701943)
78、张济川
  张济川(1870-1940),字子舟,号云舫,又号南皋。甘肃省会宁县城北大街张家巷人。清同治九年(1870)生,出身教育世家。光绪六年(1880),入枝阳书院读书。初学诗文,既而博涉经史,后专攻《汉书》、方志、谱牒学。因勤奋好学,岁、科试成绩居诸生之冠,受师长所器重。光绪十四年(1888)中秀才,弱冠食饩(享受国家补贴)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),中举人,诰授文林郞、四川候补盐场大使。光绪三十四年
(18701940)
79、李郭
  李郭(1870—1956年),又名修富,字伯让,号同舟,和县戚镇乡人。八岁启蒙入学,13岁中秀才,16岁补廪,19岁为优贡(贡生)。后到姑熟(今当涂)从师,专攻举子业,屡试不第,遂回乡设馆,矢志教育。适清廷废科举,设学堂。他联合同仁,筹集资金,在戚桥创办私立务实小学堂。由于治学严谨,教导有方,学生日增。学校经费困难,他多方筹集,坚持办学,当时上海有人慕名前来,重金延聘,均被他婉言谢绝。民国十三年(
(18701956)
80、汪筱川
  汪筱川(1870~1947),名九成,字仪廷。淮安河下镇人。山阳医派传人。幼入私塾,后进太学深造。他秉承家学,研究先贤医著。开始帮助父亲汪浚川赴清江西坝盐务公立同善堂施药局门诊,后被聘为医士,每日诊治患者达百余人。各科同仁称誉他“后生可畏”。西坝盐务施药局停办后,归里挂牌,门庭若市,苏北各县以至鲁皖等地求诊者甚众。时为候选江宁布政司理问,补用州同。民国元年(1912年),他于河下粉章巷创办公济施药
(1870194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