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69年出生的名人介绍(8)
71、屈得名
  屈得名(1869—1938) 字凌阁,城关镇人。少时爱好武艺,精骑射,补右痒生。意气豪宕,为乡里所推崇。辛亥革命爆发后,得名虽身居家乡,却同情向往革命,积极加入革命行列。民国2年(1913)和培源一道主持国民党洛川党务,为基层党组织之创建人。任地方自治局局长,继改任巡缉队队长,办事严肃认真。这年冬天,有散兵千余人窜至洛川,城内没有军队驻防,形势危机,县长把城门钥匙交于得名,并嘱咐:“城之存亡全在你
(18691938)
72、胡钧
  胡钧(1869—1943),1910年3月至1912年2月出任山西大学堂监督。胡钧,又名维绪,字千之、稚仲,号赞廷,男,汉族,著名法学家,教授。湖北沔阳县人。1902年壬寅科举人。后赴德国留学,入柏林大学法科。毕业返国,历任两湖师范学堂堂长,湖北学务处参议,北洋法政学堂,山西大学堂监督,湖广、两江直棣总督署文案。民国成立后,任北京大-秘书,1917年11月,任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。后任北京政府外交部
(18691943)
73、谢鸣皋
  谢鸣皋(1869—1929.2)男,仁化县红山镇西水村人。1926年7月,参加农-动。当时,他根据第五区农会的部署,在黄梅林、蔡卓文、廖汉忠等的帮助下,发动农民起来,组织西水农民协会,他被选任农会长。1927年2月任鱼皇乡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。1928年10月,是仁化县革委领导人之一,主管财粮工作。他忠于职守,把解决县机关和部队供给视为自己的天职。他发挥熟悉澌溪山、熟悉群情的优势,不分昼夜,
(18691929)
74、刘文龙
   刘文龙(1869~1952),号殷盘,字铭珊,自号素形老人,今岳阳县新墙镇人。清光绪十二年(1886)考取秀才。光绪十七年(1891),只身去西北谋生,流落甘肃酒泉,以卖字度日,被武铭府知府王状元聘为塾师。二十一年,王升迁入京,力荐他接任新疆武铭府知府。二十六年调任迪化(乌鲁木齐)知府,以勤于治事、通达权变,升迁道尹。二十七年任新疆镇守使,民国6年任新疆省教育厅厅长,8年任水利委员会主任,17年
(18691952)
75、商笙伯
  商笙伯(1869—1962),名言志,号安庐,嵊县(今嵊州)长乐镇人。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)任江西省湖口知县。在晚清、民国政府中从政数十年,洁身自好,学画不辍。民国初,在上海与名画家吴昌硕、王一亭、倪墨耕等过从甚密,艺术大有长进。在《东方杂志》上刊出的水墨画《荷花翠羽图》颇受好评。一二八事变后,在上海专事绘画。擅长花鸟、草虫,偶作走兽、人物。作品多次参加世界画展,所作《桃花》,30年代在柏林“
(18691962)
76、蔡宝善
  蔡宝善(1869—1939),字师愚,号孟庵,德清人。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举人,二十九年经济特科乙等及第。历任京师大学堂提调,陕西宝鸡、泾阳、兴平、三原、长安(今西安市)等县知县。民国初,先后为浙江海宁县知事、内务部秘书、平政院肃政厅肃政使、全国选举资格审查会审查员、江苏省公署咨议长等,授二等嘉禾勋章。1917年12月起,调任江苏省政务厅厅长、金陵道道尹、苏常道道尹,颇著政声。1920年卸任
(18691939)
77、陆懋勋
  陆懋勋(1869年~?),字勉侪,号潜庐,仁和人。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进士。光绪二十六年任求是书院总理,光绪二十九年(1904年)任浙江高等学堂监督。曾任翰林院编修,候补知府,浙江巡按使署秘书、署理,江苏审判厅厅长。著有《蠡测类存》、《历代户口考略》、《钱币考》等。
78、张庸
  张庸(1869-1919),字景云,一字敬云,江苏昆山蓬朗人。清同治八年(1869)生。清末秀才,学识渊博,文才横溢,以善诗文闻名地方。清末状元张謇亦自叹“诗不若张景云”。宣统元年(1909)4月,经同乡挚友方还介绍,至南通做张謇子张孝若的家庭教师,教其诗文。宣统二年(1910)2月,张謇聘其兼任通州师范学校教习,初“讲报”。宣统三年(1911)至民国三年(1914),在通州师范学校讲授修身课。1
(18691919)
79、梅列基
  梅列基 (1869-?),俗名米哈伊尔·扎鲍罗夫斯基。出生于托鲍尔省吉列夫村。俄国哈尔滨教医第二任大主教。1895年毕业于喀山神学院,在萨拉普尔神学校任教,后调任托姆斯克神学校校长。1908年晋升为托姆斯克教区第二副主教。1911年晋升为雅库茨克教区大主教。1917年调任外贝加尔教区大主教,1920年8月从赤塔逃亡来哈尔滨。1931年4月1日,被任命为哈尔滨教区第二任大主教。1942年6月24日,
80、林霁秋
  林霁秋(1869~1943年),厦门人,自幼入黉门,擅长文学,亦精书画、金石,尤酷爱南音。清光绪十七年(1891年)考上秀才。光绪二十一年,受聘为厦门海关“汉文文案”,俗称“师爷”。工余常到“集安堂”等南乐社与弦友唱和同乐。鉴于南音教学多靠口传心授,曲本零散,不成系统,即立志编纂南曲大全。他辗转于民间,遍访闽南各南音社团和与南音有关的梨园戏、高甲戏班、社,广泛搜集曲本、戏文和有关资料,历时10余载
(1869194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