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64年去世的名人介绍
41、夏鸾翔
  夏鸾翔(?—1864),字紫笙,清钱塘(今杭州)人。画家夏凤翔弟。曾任詹事府主簿、光禄寺署正等职,晚年应聘为同文馆教习。他从小就聪颖好学,善于吟诗作文,对音韵、天文、卜筮、星命、篆刻等,都广为涉猎,尤其精通数学,擅长绘画。他是项名达的人室弟子,与戴煦交往很深,曾随游广州,结识邹伯奇、吴嘉善等数学家。他对平面几何、三角函数及曲线,都有深入研究。在曲线方面造诣最深,“讲究曲张诸术,洞悉圆出于方之理,汇
(?~1864)
42、程学启
  程学启(1829-1864),字方忠。清淮军将领。程学启出身农家,自幼勇武。咸丰三年(1853),太平军夺安庆、破庐州,程学启以千夫长守庐州西门,被太平军俘获,遂加入太平军。陈玉成命其佐叶芸来守安庆。咸丰十一年,曾国藩及其弟曾国荃、曾国葆率清军围安庆,程学启暗与清军约为内应。约期未到而事发,于是夜率亲兵千人抵曾国葆军营。清军克安庆,升程学启为游击,赐戴花翎。后从曾国荃攻无为、铜陵,升任参将。同治元
(18291864)
43、洪仁政
  洪仁政(1812──1864)一作洪仁正。洪秀全堂兄。参加拜上帝会。1864年7月天京陷后,护幼天王洪天贵福走安徽广德,转赴浙江湖州。8月,复回广德,往宁国县,旋走浙江昌化、开化,转入江西铅山、新城、广昌。10月12日在石城为清兵所俘,后月口供《洪仁政自述》。11月23日,在南昌牺牲。1844年春,随洪秀全、冯云山至广西贵县赐谷村进行宣传活动。是年秋返家,后以房屋被烧,又随洪秀全赴广西,参加金田团
(18121864)
44、黄现炯
   (1799~1864)黄现炯,县城南隆街人。壮剧艺人,南路壮剧创始人之一,有“戏状元”雅号。青年时到广东当兵,退伍后在广东学戏3年,光绪二十五年(1846) 辞班返乡途经南宁,因身上盘缠已尽,投班演出,有吞烟喷雾化妆绝技而出名。回到家乡,妻子已回马隘娘家度日,故随妻定居马隘,经组织当地艺人模仿木偶戏的形式用当地的民歌和道场音乐来演唱,师傅坐在帐帘里,边唱边敲用竹筒做的木鱼,演员在帐前按师傅演唱
(17991864)
45、黎兆勋
  黎兆勋(1804~1864),字伯庸,号檬村,晚号涧门居士,黎恂长子,性情耿介,重德行,虽出生官宦人家,却无纨绔习气。9岁即能作诗,尤为乡人所惊叹。后随祖父黎安理读书山东长山县。祖父谢世后,返遵与郑珍、莫友芝同窗共读十余年,研读古籍珍本,切磋诗艺。清道光八年以古学第一取秀才,后十次参加乡试未能中举,故全力钻研诗艺。知府平翰,亦工诗,重其德性、诗艺,常与其聚会唱和。一时,王柏心、龚子真、徐华廷、李鸿
(18041864)
46、林福祥
  林福祥(1814—1864)字亮予,号季薇,又作季眉。原籍大涌安堂村,出生于澳门。出身世家巨族,屡试不第。鸦片战争爆发后,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)向广州知府余保纯陈述战守方略,未被采纳,转投粤督祁贡,受命在广州招水勇组成平海营,任管带,镇守广州城西观海口,6月联合广州三元里“平英团”乡勇击退英军。嗣后参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。复上 书粤督,力请收复香港。是最先提出收复被英国强占香港岛的第一人。18
(18141864)
47、谢鹤翎
  谢鹤翎号雪香,凤冈(今潋江镇凤凰村)人。清嘉庆十七年(公元1812年)壬申拔贡,道光三年(公元1823年)癸未科进士。初任户部主事,后任户部郎中。供职二十余年,小心谨慎。咸丰元年(公元1851年),授任湖南宝庆府知府,时值战争,上级改派为粮台,办理调拨粮食军饷事宜,不久调任常德知府,再调为永顺知府。永顺地区汉苗杂处,谢鹤翎从教育入手,革除陈规陋习,清除征粮、运粮中的积弊,深受群众爱戴。调任岳常澧道
(?~1864)
48、苏宗经
  苏宗经(1793—1864),字是程,号文庵。城西镇江岸村人。清道光元年(1821年),苏宗经中广西乡试第四十八名举人。历任新宁州(今扶绥县)训导、平乐县教谕、梧州府教授、国子监丞,死后诰授奉政大夫。苏宗经为培养人才,倡修鬰林州紫泉书院。道光十二年(1832年),他与鬰林州知州王彦和重修鬰林州城墙,受到清廷嘉奖。他的著作甚多,有《读史管见》四卷、《坊表录》四卷、《名臣百咏》一卷、《慎动斋文集》 十
(17931864)
49、廖发寿
  廖发寿(?—1864),广西人。太平天国将领。太平天国十年四月四日(1860年6月14日),发寿参与攻克嘉兴之役,后抗击清军提督张玉良部的进攻,得援兵之助解围。次年五月,经嘉善西塘攻江苏青浦章练塘,遇阻。冬,因守将陈炳文调赴杭州,代为镇守嘉兴,纪律严明,并增高城郭,添设炮台营垒,以加强防守。驻守嘉兴初期,官衔为殿前忠诚天将满天安,十一年夏间晋封荣王。十三年六月率部围攻江苏吴江,以援苏州,旋退回。十
(?~1864)
50、林枫
  林枫(1798~1864年)字芾庭,号退村居士。侯官县人,家住城内西门。道光二十年(1840年)举人。工诗;喜访古探胜,广泛搜集地方掌故资料,勤于著述。晚年家境清贫,“老屋三楹,炊烟不继”,行医自给。年67岁卒。著有《榕城考古略》上中下卷、《听秋山馆诗钞》10卷、《全闽郡县图记》8卷、《医学汇参》10卷。《榕城考古略》与梁克家的《三山志》、王应山的《闽都记》代表了宋、明、清三朝对福州名胜古迹不同的
(1798186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