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63年出生的名人介绍(6)
51、张廷桂
  张廷桂(1863-1929),字馨元,晚年号潜山。清代通州(今属北京)人,世居通州城南三垡乡(今永区店镇三垡村)。清末民初教育家。清同治二年(1863)生。自幼聪慧,悟性强。8岁入私塾读书,14岁学完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经易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等五种儒家经书,且深通其义,其诗文颇有文采,时人皆叹服其学绩。张廷桂步入青年时代,是通州知名的秀才。后来每届秋围,他在通州贡院举行的乡试中都因主考官和总
(18631929)
52、张子甲
  张子甲(1863-1942),乳名遇乙,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北白池村人。清同治二年(1863)生。青年时入味经书院就读,师从刘古愚(焕堂)先生。光绪二十年(1894),在味经书院读书期间,曾绘《皇朝一统舆地并附禹贡九州岛山川汉书西域各国全图》(简称“皇朝舆地全图”),即清朝全国地图。按经纬所制地舆图,图中除各州省山川外,通商口岸等也有标明,另标注电线、电局、灯塔等物。左下标有地图凡例及刊刻牌记一则,
(18631942)
53、余菊生
  余菊生(1863~1934)余菊生,宁乡县双江口人,清同治二年(1863)生。原以裁缝为业,后从师花鼓戏艺人鲁文智,先攻旦行,后习丑、净,文武埸皆精,是鲁文智“怀德堂”科班100余艺徒中,湘剧花鼓戏艺技全面的佼佼者。清光绪中期他与师兄杨冬梅至西湖传艺。客居南县期间,先后在老油闸、沙港市、六盒堂、百盒堂等地科班带徒,尤以百盒堂科班影响最著。清宣统二年(1910)他在华容兰窖带出名徒杨保生,使其成为西
(18631934)
54、萧海波
  萧海波(1863~1954),独流村人。自幼酷爱武术,终生研习八卦掌,武功精纯,世称铁掌,成为八卦掌的一个分支。  萧海波幼年时与同乡郭允一同从师习武。1876年在屈家营拜“燕子李”李振清(霸县人)为师,专习八卦掌。1881年,奉师命赴河南寻找李的师父,未果,辗转至北京,偶遇温县陈仆,引荐至热河红莲寺,受业于红莲长老,学艺8年,练成了上乘的朱砂掌。1888年艺成下山,进清庄王府任拳师,将八卦掌由民
(18631954)
55、高增爵
  高增爵(1863~1932)字少农。陕西米脂人。清光绪十七年(1891)中举,次年中进士,以内阁中书担任玉牒馆修校。不久,出任四川眉州、资州知州,率民团镇压当地义和拳运动,杀害其首领。后辖地遇大灾,主持办粥厂;调查灾户,发放赈款。在资州时曾惩处传教士。升任成都知府后,督办水利,清理积案,颇有成效。三十三年(1907),王寅伯在成都逮捕一批革命党人,高力主少杀,使杨维、黄方等免于死难。后任四川巡警道
(18631932)
56、崔炳炎
  崔炳炎(1863~1920)字兰西,号祝农,庆云县前程赵村人。崔炳炎自幼聪颖,7岁随父读书,16岁中秀才,清光绪十四年(1888年)戊子科中举人,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甲辰恩科中进士,出任广东潮阳知县。崔炳炎在任上励精图治,清正廉洁,勤政为民,深受百姓拥戴。卸任后,从事教育,二子随读,长子崔豪考入燕京大学,次子崔骥考入燕京师范大学。后,全家迁居江西南昌落户,1920年病故。崔炳炎才学卓著,与贾
(18631920)
57、林步荀
  林步荀(1863-1936),女,字蓉史,福建福州人。林则徐次子林聪彝第五女。后嫁沈葆桢第七子沈琬庆,她幼承家学,娴习诗书,才华横溢,诗作收入《卧云仙馆诗集》。曾作七古《题祖牟侄曾孙四声报》:“宣传赖有如椽笔,发聩振聋使心折。九洲万国共瞻观,立言贵正贬邪说。通都大邑若鳞栉,廉顽立懦知尚节。鼓吹激动万人心,挥洒真可代喉舌。吾家诸孙渥洼种,头角峥嵘尽神骏。攻读之余弄翰墨,辑就兹编意颇振。上述祖德俭家风
(18631936)
58、麦信坚
  麦信坚(1863~1948),字佐之,广州市黄埔区南基村人。早年,麦信坚入香港师范书院、北洋医学堂等校学习。1888年,任北洋医局医官。在北京期间,麦信坚医愈了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顽疾,深得李鸿章的赏识,将其推荐给朝廷为慈禧太后治病,仅一个月,便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病。慈禧太后十分高兴,要重酬麦信坚。这时,麦信坚的故居在黄埔区南基村落成,麦信坚请求慈禧太后赏赐一块上好的石匾,请李鸿章题写“初泰麦公祠”(麦
(18631948)
59、林翀鹤
  林翀鹤(1863~1932年),字祐安,号一朴山人,泉州人,家住北门街执节巷,生于清同治二年(1863年),兄弟四人,他排行第二。四弟林骚(1874~1953年),字醒我,又名叔潜,晚年号半邨老人,生于同治十三年。父林霁,县廪生,素好书法,去世时林骚未满两岁,家道贫寒。林翀鹤生性高尚,勤谨俭朴,进秀才后在泉州梅石书院设馆教学。光绪三十年(1904年)举进士。泉州辛亥光复后,地方不靖,绅商市民推他为
(18631932)
60、张元勋
  张元勋(1863-1955),陕西省兴平县庄头镇庄头村人。清同治二年(1863)生。其兄张元际,为清末贡生、国子监学正,光绪十九年(1893)在兴平县城南庄头村创建宏仁书院,初名爱日堂。张元勋自幼读书,后师从泾阳书院刘古愚先生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),入西安大学堂学习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),应山西学台刘嘉深延聘,从教于“衡文书院”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被陕西省临潼黄县长聘为子师,未及一
(1863195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