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61年出生的名人介绍(8)
71、陆文椿
  陆文椿(1861~1935),字寿山。新沂县(今新沂市)窑湾镇人。晚清参与“公车上 书”,力主维新。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赴京会试,参与康有为领导的“公车上 书”,极力主张维新。后又先后参加兴中会、同盟会以及中华革命党。光绪二十四年,沂河洪水为患,骆马湖水灾尤甚,陆文椿向宿迁县官陈航建议减免湖租,陈不允,引起湖民抗缴湖税。陈即对陆文椿进行破孩,他--在外。民国3年(1914年),沂沭河发洪水
(18611935)
72、陈富庆
  陈富庆(1861—1921)本名陈连生,艺名富庆。新泰县(今新泰市)龙庭区马庄乡后谷山人。莱芜梆子演员。1874年(同治十三年)入章丘朱凤集-春班学艺,工小旦。因他身材矮小,排队总在末尾,科班人均称其为“末旦”。他演唱技艺高超,深受观众爱戴,谐音而得绰号“魔旦子”。他演出时,踩跷动作灵活,功底深厚,嗓音清脆,行腔圆润,表演细腻。擅演《打樱桃》《虹霓关》《拾玉镯》《春秋配》等戏。在《玉虎坠》中饰演王
(18611921)
73、牛兰亭
  牛兰亭(1861~1933年),字楔堂,克井乡灵山村人,清末秀才。自幼聪敏好学,一生誓不为官。自清光绪七年(1881年)起,在乡塾执教三十余年。兰亭酷嗜书法,苦练不辍。每天寅时(3~5时)起床,手提狼毫,以红土为墨,木板代纸,站写五百字,从不间断。融王、欧诸家书法于一炉,遂成自家书风。其书法清秀高雅,神形俱佳。常被邀请书写牌、匾、碑、楹,在城西贾庄所书牌坊志矢共姜芳百代,印心妙善壮千秋,路人观之,
(18611933)
74、梁盛根
   (1861~1948)梁盛根,号茂松,县城新街人(今城关镇南隆街)。一生为人善良诚朴,刻苦学习。二十余岁时,考录镇安府郡庠(即府学)生员(秀才)。博通经、易、史、文,不慕官途,不图权位,专心于教育工作,为地方培养人才。光绪中叶,开塾教书,启迪蒙童,循循善导,诲而不倦,深得父老们敬重爱戴。民国成立后,改设学校,地方绅士曾多次推荐他为县立高等小学校长,他始终推让后贤,只任教员,鼓励新学,从事地方教育
(18611948)
75、唐孙善
   (1861~1923)唐孙善,西安团窑庄屯人(今属都安乡)。清光绪八年(1821)中举人。光绪末年任西安团团总。在任职期间,号召该团民众种植八角,成活之数10万株以上,对发展八角生产有功。经天保县及镇安府禀报,于宣统元年(1909年)得到广西抚部院授予五品顶戴官衔及奖品1件。
(18611923)
76、黄汇
  黄汇(1861—1934) 俗称朱老汇,沙溪塔园村人。沙溪凉茶创制人。出身贫穷,16岁起便自食其力,曾做过轿夫。青年时喜爱收集民间中草药,利用外出四乡干活之便,自采几味草药为穷苦人家治病。清光绪十年(1884)间,总结和整理出一条专医四时感冒、劳倦伤寒验方,于是创办“黄潮善堂”药店,做起医生来,自行采药和加工,用纸袋包装成凉茶,包装上写有“沙溪伤寒圣药,黄汇制造”的字样,时人称之为黄汇凉茶,后来人
(18611934)
77、陈兆绪
  陈兆绪(1861~1946)字玉锋,人称陈八先生。世居老君河畔之陈家村,清光绪秀才。宣统二年(1910),为倡修龙驹寨河堤卖尽祖业。河堤尚未竣工,被一场大水冲光。生计无度,遂肩挑两女携妻逃荒山外,在西安满城看管桑园,为人洗衣。尽管日月艰窘,仍供女儿珍玉、宝玉上学。后珍玉(陈建晨)从日本学成归国,历7所大学教授。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常委。陈八先生于民国三十五年(1946)在西安逝世,终年85岁。
(18611946)
78、邹云彪
  邹云彪(1861—1917),株洲县龙凤人。曾在清军任长门炮营哨官,后官至武功将军,赐封三代。1911年,任延平协兼带两营。是年秋,革命军武昌起义,举义旗响应,为光复福建立下首功。历任福建省水陆总司令部参谋、福建省西路警备队统领、闽西警备司令,晋升陆军中将。1917年6月,病逝于官署。
(18611917)
79、杨怀英
  杨怀英(1861~1924),河源县柳城下坝人,自幼喜武,12岁随流民教师挑担学拳,练就一手好拳脚,曾在西江一带授徒。1911年秋,杨怀英参加欧阳俊在蓝口举旗起义,并与欧阳惠生、包士农、李岐山等率领队伍一举收复河源、龙川、和平、连平等县城。1914年,杨怀英参加欧阳伟(铁庵)于蓝口举行的讨龙反袁起义,后率队向龙川县衙进攻,一度占领龙川县衙。杨怀英大队进城,出榜安民,自封县长。后被龙济光派大兵剿散,
(18611924)
80、廖基棫
  廖基棫(1861~1946)字次峰,宁乡人,廖树衡子。曾就学于父执隆观易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)主管常宁水口山矿务,母丧归。辛亥革命后,协助其父选辑陶密庵、刘复园遗诗,继续辑录《廖氏五云庐志》,并亲为校雠。1932年撰修宁乡县志。抗战时避居山间,撰写不辍。后于矿场汤泉间成立诗社,友朋唱和,成《瞻麓堂集》数卷。另有《石芙山馆文》100余篇。所辑《沩山诗选》120卷,录名篇佚文,有功于保存湖南文献。
(1861194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