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60年出生的名人介绍(4)
31、戈铭猷
  戈铭猷(1860~1937),字伯鸿,号慎园,江苏东台人,出身名门望族,家庭藏书丰富,少小便得饱读。年方弱冠,参与州府科举考试,中优选秀才,旋得补禀。嗣后历充州府衙署文牍幕僚,明敏事功,勤奋职守,屡得主管赏识,迭次纪功升迁。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敕授瑞州同知(文秩从五品),移驻铜鼓营城分防府。其侄戈公振随其赴任,戈铭猷精心辅以传统家教,将侄培养成为民国时期新闻学专家,国际知名新闻记者。鸦片战
(18601937)
32、张朝墉
  张朝墉(1860-1942),字北墙、白翔,号半园,以蓄长须,又被称为张髯。四川奉节人(今属重庆市)。近代著名书法家、诗人。清咸丰十年(1860)生。先世为书香门第,其父为举人。幼承家教,善诗文,精书法,考取拔贡后,先后到蓬溪、宜宾、成都等地任教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,离川远游黑龙江,至齐齐哈尔入署黑龙江将军程德全文幕,主管屯垦事务。又奉檄与徐鼐霖相偕,勘查中俄边界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
(18601942)
33、何彦升
  何彦升(1860~1910.8),乳名恬生,字秋辇,江苏省江阴县人光绪十五年(1889)副贡生。潜心好学,亦能文章,兼通列国语言文字,曾作为参赞出使俄国。回国后历任直隶按察使、甘肃布政使、新疆巡抚等职。其父何廉舫在曾国藩门下任职,曾任清同治吉安知府、江阴太守。其家富藏书,何廉舫建壶园时,中有精舍作藏书楼。何氏藏书从何廉舫开始,中间经其子何彦升、孙何震彝递藏,至民国时期藏书达四万余册,后来由于何氏家
(18601910)
34、武玉润
  武玉润(1860.7.29~1932.8.21)字德卿,清祥符县(今开封市)人。其父名绍岳,字觐候,经营商业,开设有钧恒觐鞋帽店,钧恒德、钧恒文汴绸庄,恒裕同鞋店。武玉润于光绪四年(1878)补博士弟子。光绪十一年(1885)中举人。光绪十三年任河南省南阳县教谕。光绪十五年中二甲进士,改翰林院庶吉士,散馆,改官刑部主事,补授提牢厅主事,三迁为浙江司郎中,在刑部任职近15年。光绪三十年(1904)以
(18601932)
35、张紫仙
  张紫仙张紫仙出生:1860年2月27日,咸丰十年(庚申)二月初六日逝世:1921年11月26日,农历辛酉年十月廿七日人物分类昆曲 旦角家门演员张紫仙,男,昆曲旦角。名敬福,小名六儿;北京人。原在聚得堂,继入四喜部名昆生曹春山之敬善堂。习昆旦兼乱弹青衣,后自营平阳堂于陜西巷。初隶四喜部,后隶三庆部,与陈德霖齐名。子一人,名张连福,在富连成坐科。
(18601921)
36、陈永祥
  陈永祥(1860~1938.3),清祥符县(今开封市)人。幼读私塾。光绪元年(1875)拜开封籍著名厨师陈凤琳、齐劳山(俗称齐老三)为师,学习烹饪技艺。陈、齐两位名师长期在河南巡抚署、开封知府署等官府任衙厨,是当时河南衙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。他们均无后代,看陈永祥天资聪明,为人忠厚又勤奋好学,即视为子侄,毫无保留地将烹饪绝技传授给他。陈永祥学徒8年,精通传统豫菜及满汉全席、全羊席、全素席等高档系列菜
(18601938)
37、翁斌孙
  翁斌孙(1860—1922)清末藏书家、字弢夫,又作弢甫、韬夫,号笏斋,又作简斋、笏庵,又号廉访,晚号冰楞、笏居士。翁同书的孙子。光绪三年(1877)翁斌孙17岁(1877年)即进士及第,以侍讲衔任翰林院检讨,任功臣馆、国史馆、方略馆、会典馆协修、纂修、总纂、武英殿纂修、内阁侍读、大同知府、冀宁道、宣统三年(1911)署直隶提法使。是翁家在清末的最后一位大吏。翁斌孙支持并积极参与变法,加入了强学会
(18601922)
38、张彪
  张彪(1860-1927),字虎臣,山西榆次(今晋中市榆次区)左府村人。清张之洞亲信、湖北提督,民国授陆军中将。清咸丰十年(1860)生。出身农家,自幼丧父,家境贫寒,以推车运煤挣钱糊口。光绪六年(1880),投军补太原抚标营。后因武功超群,人才出众,办事可靠,获山西巡抚张之洞喜爱,提拔为随身侍卫,视为心腹,连连擢拔。光绪九年(1883),任抚标右营额外外委、署右营右哨把总。十年(1884),任右
民国授陆军中将(18601927)
39、王清穆
  王清穆 (1860—1941) 王清穆,字希林,号丹揆、农隐老人。先祖于乾隆中从南京随宦迁至本县,居城内。1883年(清光绪十四年)王清穆中举人。两年后得进士,在户部任职。1898年(清光绪二十四年)在译署兼职。1901年(清光绪二十七年)任外务部官员。1903年(清光绪二十九年)任商部左丞,次年奉命考察东南7省商务,支持华侨于广东筑新宁铁路。1905年(清光绪三十一年),王代理商部高等实业
(18601941)
40、向道龙
  向道龙(1860-1899) 字洗凡,号良骏。清咸丰十年生于衡山(今衡东县)白莲乡闵家冲。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。由于反对科举制度,被清政府革除功名。中法战争之后,清廷日益衰败,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。青年时期的向道龙弃文学武,受“兴中会”的影响,坚定了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”的信念。光绪二十五年(1899)冬十月,向道龙联合沙泉地方的农民彭集生、彭钟泰与白云岭印心和尚,聚集农民千余人,发布《讨清檄
(1860189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