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56年出生的名人介绍(4)
31、余诚格
  余诚格(1856—1926),字寿平,号至斋,望江县人。余诚格幼习诗书,历试连捷。光绪十五年(1889)中进士,钦点翰林院庶吉士,钦授翰林院编修。光绪二十一年,钦派江西主持乡试,后又钦命“记名御史”主持会试。戊戌政变时,曾因他是康有为登第时座师,一度遭贬。此后历任山东监察御史、广西按察使、湖北布政使、陕西巡抚、湖南巡抚。余诚格秉性刚直,勤奋尽责,在御史任内,三月共上70余奏章,参劾时弊,一时名震京
(18561926)
32、哈少夫
  哈少夫(1856~1934年)名麐,字少甫,别署观津。回族。江苏江宁人。寓蒲石路(今长乐路)28号。业古玩,精金石书画鉴别。清宣统二年(1910年),为上海书画研究会发起人,任协理。后任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副会长。民国3年(1914年),创建上海振兴珠玉汇市,任总董。民国18年,于上海中国美术文艺展览会,展示所藏宋赵忠毅铁砚、苏文忠铁如意,为之轰动,寓所遂名“铁庐”。日本犬养毅曾慕名造访,书赠“铁
(18561934)
33、王履亨
  王履亨(1856年—1940年),字咸熙,号复一,漳州人。家境清贫,年少就读常处于挨饿受寒之中。23岁时进秀才,后曾两次上狮子岩办学。宣统二年(1910年)赴京应孝廉方正试,以岁贡投铨吏部,得县丞之职而不就。后返漳复办学于家乡,辛亥前后掌教郡南义学和主持乡里两所私塾的教学。履亨一生从事程朱理学为内容的教育活动,其教学对象大都是善良人家的子弟。他重视启蒙教育,对初入学儿童,精选简短诗歌和格言导之,并
(18561940)
34、唐纪勋
  唐纪勋(1856—1907),字成卿,新丰镇竹林庙人,是官宦世家,父唐翰题曾任淮安同知,吴县知县,襄办江南舆图局等职,获清同治皇帝钦加三品职衔。中日甲午战争后,唐纪勋发愤攻读新学,主张维新变法,与其他人一起创立“守信学会”,创办“学稼公社”——这是新丰人在农业生产组织上的一大创新,被《嘉兴市志》称为“新式农业经营的出现”。1900年,唐纪勋创办竹林启蒙书塾,是嘉兴民间最早设立举办的新式小学。193
(18561907)
35、杨子江
  杨子江 [生卒]1856-1897 [籍贯]简州(今简阳市)人 [朝代] 清朝 [主要著作] [小传] 家贫力学。弱冠师事附贡杨永沣,永沣助以膏火。光绪十四年(1888)举人。两试春闱不第,归里授徒,主讲三台千字坟书院。三台、中江等邑学子慕其文,钦其品,从游者至数百人。时外患频仍,版图日削,子江愤,辑方舆之有关兵事者共八册,名曰《方舆摘要》。又分绘十八省舆图,将各省塞险要,宜攻宜守诸
(18561897)
36、郑文焯
  郑文焯(1856-1918),清末医学家,晚清著名词人,兼善书画金石,通医理。字俊臣、叔问,号小坡,又号叔问,别呈瘦碧,晚号大鹤山人,原籍山东高密,后寓居江苏吴县。汉军(一作广东南海)人。生于清文宗咸丰六年,卒于民国七年,年六十三岁。少工词。南游十年,所学益进。时湘中王闿运以词称雄,及见文焯作,遂敛手谢不及。程颂万、易顺鼎等咸俯首请益。光绪元年(1875年)举人。为曾入江苏巡抚幕府,为官十余年,往
晚清著名词人(18561918)
37、赵凤昌
  赵凤昌(1856~1938),字竹君,号惜阴。武进县城(今常州市区)人。靠人捐助得一小官,发往广东候补,开始宦途生涯。最初在按察使姚觐元、总督曾国荃幕中任记室、幕僚。光绪十年(1884年),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幕中侍从。不久,因办事机灵、勤快,被张之洞赏识,拔充总文案参与机要。光绪十五年,随张之洞到武昌,继擢总文案,深得张之洞信赖。长期相处,他对张之洞一言一行了如指掌,后来竟然能够揣测张之洞心理,代他
(18561938)
38、张丕基
  张丕基(1856-1937),字仲弼,广州府香山县铁城(今广东省中山县石岐)人。清末官员。清咸丰五年(1856)生。居于东山月山里,中举后置宅于寿山里,并自题额名“习静书室”。光绪十二年(1886),丙戌科第30名进士,殿试三甲第74名。五月,分刑部学习。光绪十五年(1889),任刑部广西司主稿,后任刑部候补主事。己丑科会试任对读官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),乙未科会试任受卷官。光绪二十七年(19
(18561937)
39、黄焕南
  黄焕南(1856—1936) 又名黄珠。清咸丰六年(1856)3月26日出生于香山县长洲。17岁赴澳大利亚谋生,最初在杂货店当勤杂工,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补习文化及学习英文,经12年艰苦奋斗,积累资金与别人合伙开一家名为广生和杂货店。经营得法,渐成规模,发展成百货商店,其成为知名侨商。 当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消息传到澳大利亚时,其毅然把产业全部变卖,携款返回祖国准备创办实业。民国2年(1913),遇
(18561936)
40、张联辉
  张联辉(1856~1927) 男,字萼楼,祖籍湖北麻城。康熙年间,张姓先辈由麻城迁入班城西北边柳林沟。光绪三年至五年(1877~1879),还是生员的张参加编修《定远厅志》,为5名总校之一。七年(1881),张被选取考定优贡,与副贡程学深用俸禄380两白银在省城西安西门内购崔氏旧房一座,筑屋21间,立为定远会试馆,供定远赴省城参加应试的生员专作食宿之所。二十八年(1902),张就任班城书院院长,兼
(1856192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