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53年出生的名人介绍(2)
11、梵高
  文森特·威廉·梵·高(Vincent Willem van Gogh,1853-1890),中文又称”凡高”,荷兰后印象派画家。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,梵高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,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,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。梵高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困扰其多年的精神病发作自杀身亡。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,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,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。梵·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
后印象主义的先驱(18531890)
12、巴岳特·锡良
  锡良(1853—1917),字清弼,巴岳特氏,蒙古镶蓝旗人,同治十三年(1874年)进士。历经同治、光绪、宣统三朝。他为官三十七年,以正直清廉、勤政务实而著称,是晚清时代一位政绩颇佳,贡献较大的历史人物。他早期在山西任职二十年,以廉洁、仁爱、为官认真著称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义和团进逼京师地区,锡良受命率部北上保卫京师,后知慈禧、光绪一行逃往长安,便改去山西太原前往护驾,被光绪帝任命为山西
晚清四川总督、云贵总督(18531917)
13、贺金声
  贺金声(1853.2~1902.9),原名尚义,字忠怀,号直方,别号意诚,峦山岭(今檀山铺乡)人;清咸丰三年正月初六日(1853年2月13日)生。幼读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等儒家经典。既长,潜心经世致用之学,喜研《孙子兵法》和戚继光的《纪效新书》,欲效法前贤,匡时救世。光绪七年(1881)春考取秀才。 光绪十六年(1890),贺参与清理邵阳宾兴会帐目,毅然揭露县令贪赃枉法,饮誉乡里。光绪二十年(189
(18531902)
14、严潘氏
  严潘氏(1853~1961) 本县梁山镇人。小时即与父母下地干活,闲暇时常跟祖母学习认草药、疗疮痈、正脱臼等技术,后与一贫农结了婚,夫妇以租种土地为生。在长期的艰苦劳动中,练就了一副结实的身体。严潘氏生活尚俭朴、重规律,平日不嗜酒肉,好粗茶淡饭;衣着不讲华丽,但求宽舒;心胸开阔,乐于助人,凡来求治疮痈、脱臼者无不施以手术,舍以草药,为乡里所称颂。民国38 (1949),她97岁两耳失聪,牙齿脱落。
(18531961)
15、大开
  大开(1853—1908),又名大恺,俗名潘根昭,东阳玉山鐄铿后张(今属磐安)人。家贫甚,八九岁被卖给天台僧寺作小沙弥,法名清泉。师父玄觉,曾是太平军卒长,擅武术,深盼大开能继承其“反清复明”未竟之志,悉心传授。玄觉圆寂,大开云游闽、赣、皖、苏等省后,回玉山唐玄寺,未几又到实相寺。22岁开始为下觉寺住持,在寺内设拳堂,广收门徒。黄岩武林高手周某闻名来访,大开留住并拜为师父,武艺益进。时人称其能“举
(18531908)
16、廖玉通
  廖玉通,字维柳,又名湾湾,南平县(今南平市)樟湖坂溪口村人。清咸丰三年(1853)生于农民家庭。他家临闽江畔,自幼喜爱游泳,温暖时节经常邀邻舍小孩到河里学游泳。玉通胆子大,又刻苦锻炼,很快学会自由泳、蛙泳、仰泳和潜水等游艺。渐而技艺高超,能在很深的河水中靠双脚泳动而站立,胸部之上露出水面;还能右手拿筷子,左手拿着一碗饭,边吃饭边慢游,仰泳长达5千米,能潜入30多米深江底。距溪口村500米的九峰岩,
(18531924)
17、吴淑娟
  吴淑娟(1853~1930),号杏芬女士,清末著名女画家,歙县人。父吴鸿勋,曾国藩幕僚,工于书画。夫唐光照(黟县人)曾任江苏知府。吴淑娟自幼活泼聪慧,早在孩提时,其父就手把手地教她写字、绘画、念书。由于庭训严格,加上刻苦勤奋,扎着小辫子的吴淑娟在绘画技艺上已“尽得其父笔法之妙,乃益肆力于六法,由平正之于神妙,由规矩以超乎奇杰”。乡里人皆称她为“出蓝”小才女。吴淑娟的丈夫唐光照,亦善画。两人成婚后,
(18531930)
18、王堂选
  王堂选南平茂地乡筠竹村人。生于清咸丰三年(1853年)。自幼务农,晨出晚归,跋涉于三千八百坎之间。三千八百坎位于南平西北,距市区约20华里,原名大岩,因三千八百级石阶而得名。坎岭地势险峻,许多石阶在悬崖峭壁处摺叠,是古时福建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。宋代以来,商贾往来频繁,此路更显重要,只因雨水冲刷崩塌,年久失修,行人极不方便。王堂选朝夕往返其间,亲历其苦,为此立下行善之志,决心重修三千八百坎。重修三千
(18531923)
19、何新三
  何新三(1853~1909)又名何铭,石泉县人。幼时,家境贫寒,生性聪慧。从小对诗、书、易、礼、乐、春秋都学得精透,在石泉和全兴安州,很有名气。20岁时考上了秀才。光绪十三年(1887),学使前来石泉县考试,何新三名列第一,补了廪生。次年乡试以后,赴热河赤峰县探望他的么叔何东阁(希逊)。东阁看他才华出众,就留他在县署里办理文案。因为他工作出色,其它州、县的官员都争着要他去协助工作,但都被东阁一一回
(18531909)
20、朱方辉
   朱方辉(1853~1916),号羲晋,平南县武林镇人。他的祖辈以捕捞鱼苗为业,兼从事种桑养蚕,朱方辉的父亲朱效昌,早年家境异常贫困,就靠“打渔花工” (本地人指受别人雇用做捕捞和养殖鱼苗这种工为“打渔花工”)养活一家6口,故无能力适时送其上学。到10岁时才开始上私塾从师李紫庭(武林上湾村,即现在新贤村)就读。他聪敏、好学,只四五年间,便读完了科举时代初级士子必读的“四书”、“五经”;并学习了声律
(1853191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