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50年出生的名人介绍(3)
21、梅光达
  梅光达(1850~1903)梅光达,广东台山人。清咸丰九年(1859),随叔父赴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州金矿区谋生。先在杂货店打杂,工余自学地质学等知识,学会用目测和手指测度金矿样品的价值。后被苏格兰移民爱丽丝·辛普森女士收为养子。爱丽丝的丈夫是金矿场主,梅协助养父管理矿场。1864年,他因发现有重大价值的矿物,成为该金矿股东。1870年,他到阿拉仑开采新矿。次年,加入澳籍。至19世纪70年代末,他从新
(18501903)
22、姜自驺
  姜自驺(1850~1908年),字芸史,号芝眉,生于阳江县县城(今江城区南恩街道)东门街。清同治十二年(1873年)拔贡,光绪元年(1875年)举人,与其兄姜自驹同榜。以知县用,改授嘉应州训导。光绪十二年殿试二甲第二名进士,朝考一等第59名,授翰林院编修。但他无心仕途,后以侍奉双亲为由,辞官返乡。他主讲阳江濂溪书院时间最长,教书育人多有建树。光绪年间,阳江县粮产不足,逢年稍遇歉收,即闹饥荒。光绪十
(18501908)
23、王鸿寿
   王鸿寿(1850~1925),祖籍安徽,生于通州(今南通市区)。近代徽、京剧表演艺术家。16岁至“小福寿班”拜师学京戏,艺名“三麻子”。其父为清水道粮运官,驻通州,被诬陷,家庭遭灭门之祸。他幸由戏班掩护,藏身衣箱之中,逃出虎口。从此隐姓埋名,以卖艺为生。同治九年(1870年)在天津紫竹林兴华园演出关公戏《古城会》、《水淹七军》,别开生面,台下掌声不绝,誉满北国京剧舞台。以后他长期在上海献艺,汲
(18501925)
24、王子坚
  王子坚(1850~1920)清光绪监生,本县人,名槢,字子坚,晚年自号半痴子,又号栖峰道人。自幼好学,每夕必临帖数百字,终年无问。常说:“画以字进,习字即习画也。”一生于山水、人物、花卉、翎毛,无一不精,尤长山水。所仿倪云霖、王石谷诸作,论者以能得其神髓而称为丹青巨擘。客居长安时,与王星桥、刘蔚林、李云生等名流,以论画相友善,时作品最多,识者为宝。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6),任德昌巡检,书画求者甚
(18501920)
25、秦应逵
  秦应逵(1850-1915),字鸿轩,湖北孝感人(今孝南西河镇秦家松林人)。清末连中两元、并中进士,曾重修泰山南天门的清末名臣,著名藏书家、教育家。自幼秉性忠直,聪明好学,每次静读,必带笔而读。凡妙处、奇处、疑处、异处、感人处,必将看法和感受注在书楣、字缝、页边。1874年(清同治十三年)中会元(举人会试榜首),此事见于《清朝同治13年甲戌科进士名单》。秦应逵《会试闱墨》是同治甲戌科会试考生文章汇
(18501915)
26、龚友梧
  龚友梧(1850~1922年) 龚友梧,字鼎乾,上海县新泾乡(今属长宁区)北龚家宅人。父业裁缝。龚自学成医,擅长喉科。医道高明,名闻远近。除门诊外,龚还经常远道出诊,踪迹南至松江,北达大场,西抵蟠龙,东到吴淞、浦东。 清光绪十九年(1893年),龚名盛业奠,成为龚氏喉科的创始人。凡急喉风危症患者,经其施手术兼用汤药,无不奏效。患者愈后辗转相告,龚声名远扬,成为喉科名医。徐
(18501922)
27、徐润
  徐润(1850-1920),字芗雨,城内人。幼年聪慧,酷爱读书。因家境不丰,后弃学经商。入百川通票号后,任分号经理,脚迹几遍大江南北。光绪间入京都任分号经理。不仅精通商业,善于筹谋,而且关心国事,与康有为、袁爽秋交情至厚。遂为同仁拥戴,成为京师商界很有影响的领袖性人物。时值甲午(1894)战争失败,清政府的种种割地赔款丑行,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-。面对-灭种的危局,清政府内部分离出一批有识之士,汇
(18501920)
28、柯劭忞
   柯劭忞(1850~1933)字凤荪、凤笙,号蓼园,著名文人,历史学家。胶州大同村人。柯劭忞16岁入县学为生员,后应召入济南尚志书院读书,中途辍学。清同治九年(1870年)中乡试举人。之后,他广交各省学吏,曾先后应聘于晋、粤、辽东等地书院担任主讲。清光绪十二年(1886年),会试中进士,遂入翰林院为庶吉士,不久任编修,开始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,为其岳丈吴汝纶订正了《尚书故》4册。1901年,柯劭忞出
(18501933)
29、张其维
   张其维(1850~1934),回族,今冠城镇张尹庄人,著名武术大师。自幼即酷爱习武,7岁随名师张乾学艺,终日苦练,常年不辍,20岁时武艺便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。查拳、滑拳、跑拳、洪拳、腿拳等无不精通,尤其是查拳,身法不凡,出神入化。并善使各类器械,尤善虎头凤尾镗,镗使开如风车,数十人不能近身,人在其旁以数枚枣投去,枣尽被镗克出。所练铁拳钢指也堪称绝技。江南武林高手丁某找上门来比武,张推辞再三,丁某
(18501934)
30、爱新觉罗·载穆
  载穆(1850-1911) 字敬修,满洲镶蓝族人,爱新觉罗氏,清圣祖玄烨第十四子允禔的五世孙。年轻时由侍卫升至头等侍卫兼办事章京。出为太原城守尉。宣统三年(1911年)四月,升授京口副都统,六月到任。他任副都统后,筹划旗民生计问题,鼓励垦荒、养蚕,整顿八旗学堂,并支持地方“新政”如自治公所、商会等,以图改善满汉关系。九月,驻镇新军林述庆、李竟成等积极筹划响应武昌起义,载穆起初调兵遣将准备镇压,但后
满洲镶蓝族(1850191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