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44年出生的名人介绍(3)
21、莫绳孙
  莫绳孙(1844——1919后),清末藏书家。字仲武,号省教。贵州独山人,莫友芝次子。咸丰八年(1858)随同父亲一道进京,后两次进京赴考,官知府、两淮候补监、两淮候补盐运使。清光绪十二年(公元1886年)随刘瑞芬出使俄国与法国,任参赞,因刚直不阿受责去职。长期独居扬州,整理和刻印祖父与父亲遗著,集成《独山莫氏遗书》六十六卷。原版留存至今,由江苏人民出版社重新印刷发行。他继承其“影山草堂”藏书,其
(18441919)
22、喜塔腊·裕禄
  裕禄(约1844-1900)清末大臣。字寿山。喜塔腊氏。满洲正白旗人。历任郎中、热河兵备道、安徽布政使、安徽巡抚、湖广总督。1889年任盛京将军,派兵与直隶将军联合镇压热河金丹道教起义。1895年改任四川总督。1898年授军机大臣。礼部尚书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,旋任直隶总督,镇压义和团,屡被打败。次年八国联军陷大沽、犯天津,他对义和团改用“抚”策。7月八国联军占天津,他率败兵退守北仓。8 月初逃
清末大臣(18441900)
23、刘人熙
  刘人熙(1844~1919)刘人熙,字艮生,号蔚庐,浏阳县枨冲油柘园人,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)生。同治六年(1867)乡试中举人第一名,光绪三年(1877)成进士,任工部主事。六年,派充工部则例馆纂修。十年,调任会典馆纂修官,并兼课授生徒,谭嗣同曾从之读《船山遗书》。十一年,中法之战中方虽胜,清廷反而签订丧权辱国的《天津条约》。刘人熙目击国难,写《海国》七律八首,痛斥李鸿章的-行径。光绪十六年
(18441919)
24、胡曦
  胡曦 (1844—1907年),字晓岑,号壶园,兴宁兴城镇大巷里人,诗人、考据家、书法家。 胡曦出身寒微,天资颖异,6岁能诗,清同治十二年拔贡。几次乡试落第后,在家专心著述。一生诗作很多,有《湛此心斋诗集》12卷,《湛此心斋诗话》2卷。采用方言、谚语入诗,是其一大特色。他吸收民歌精髓,成为新派诗中的一员,《莺海花》一书,格调与山歌相仿,黄遵宪十分赞赏。后人称其诗“乃公度新派诗之先河”,与黄遵宪、丘
(18441907)
25、张乃修
  张乃修(1844-1905),字聿青,又字莲葆。祖籍江苏常熟,迁居无锡。清末著名医家。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)生。出身行医世家,少年从父习医。父张甫崖,兄仲甫,均业医。同治二年(1863),曾随父为太平军治病。同治五年(1866),于大市桥“信性堂”应诊行医。尝旅居沪上十余年救奇难大症无数,医名大振,从游者甚众。张乃修毕生勤于临床,经验丰富,传世有《张聿青医案》(又名《医论治案》)20卷。秦伯未
(18441905)
26、郭庆藩
   郭庆藩(1844~1896),字孟纯,号子静,湘阴县城西正街人。青少年时虽刻苦好学,但屡试不第,以优廪生擢任通判,补浙江知府,曾两度管理专卖征税,革故鼎新,颇有成效。清光绪七年(1881)任驻日使馆参赞,因病未能成行。以道员调江苏,主持扬州运河修浚,精心勘测规划,使灌溉和水运均收效显著。他向北洋通商大臣、直隶总督李鸿章建议:“制造局、招商局等仅经营国内业务,得利不过为外人的十分之一,应建造大型轮
(18441896)
27、张世英
  张世英(1844-1916),字育生,号佩莪,清甘肃秦州(今天水市秦州区)人。曾任清末渭南府知府、民国甘肃军政府总务长。道光二十四年(1844)7月24日生。7岁失母,事父甚孝。幼从甘肃礼县李应紫(曾任辽宁铁岭知县)学。光绪二年(1876)举孝廉,光绪六年(1880)中二甲第129名进士,授翰林授庶吉士,有“庚辰翰林”印。光绪九年(1883),选山东定陶县知县;次年五月,迁陕西甘泉知县。光绪十一年
(18441916)
28、谢裕楷
  谢裕楷(1844~1898)字端甫,安康县人,住流水店,光绪元年(1875)举孝廉方正,光绪九年(1883)中进士,授顺天府固安知县。时永定河泛溢成灾,负责赈济,拯救灾民。为防水患,又指挥植柳万株护堤。再次大水,河堤无恙。他为政弘扬文化,修葺书院,亲督生员课读,治下学风大盛,社会风气好转,民间诉讼减少。光绪十九年(1893),调任大兴县,时值燕南水患,灾民流离失所,谢裕楷承父谢仁晖遗命,慷慨捐款千
(18441898)
29、余联沅
  余联沅(1844~1901年),晚清政治人物。字晋珊,湖北孝感县人。18岁中举,光绪三年(1877年)中榜眼,授翰林院编修、充国史馆协修,后由御史升巡城御史、四川监察御史、江西按察使,浙江巡抚,1899年任福建布政使,后调淞、沪、太兵备道。上海道任上,抗旨以中方首席代表与各国领事签订《东南互保条约》,是大清帝国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头号风云人物。余联沅一生为民请命,多次赈济灾民。在朝为官,国内职务治理有
晚清政治人物(18441901)
30、张觐光
  张觐光(1844—1898),字绍棠,号黼庭,百侯白罗蕉子坑人。年幼有志,勤奋好学,且聪敏过人。年长离乡远赴台湾嘉义县大埔乡。同治十三年(甲戌,1874)在台湾嘉义县考取廪生第四名。光绪元年(乙亥,1875)在福建考中举人,六年(1880)考取庚辰科三甲进士,以知县即用。曾任浙江乌程县知县。从政廉明,勤勉负责。任内有一掌管财政的下属亏空公款二万余两银元,他除作秉公查处外,还亲赴印尼,在当地得到同乡
(1844189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