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42年出生的名人介绍(4)
31、德璀琳
  德璀琳(Detring Gustav von 1842-1913),德国人,同治三年(1864年)进中国海关为四等帮办,后累升至税务司职。光绪四年(1878年),北洋大臣李鸿章向总署举荐时任天津海关税务司的德璀琳,协助英国人赫德(Robert Hart)兴办华洋书信局(管理海关、各使馆邮件,兼收民信),并在天津、北京、上海、牛庄、登州等地试行,此为近代中国邮政事业的肇始。六年(1880年),李鸿章
(18421913)
32、周铭
  周铭,字新甫,狮城人。清道光二十二年(1842)生,五岁丧父,承母教导,勤奋读书。同治五年(1866)考取生员,后为附贡生,为人正直,乐于助人,凡修桥铺路、建路亭、修寺庙等公益事业他都尽力支持。光绪十三年(1887),同其兄弟三人集资建半林溪洞桥、石泉亭。光绪十四年,受县丞蔡锡章荐举为周墩义仓社长,主管积谷防荒济饥,经数年努力,义仓积谷数量充盈。常充资困济饥之用,民众敬仰,送“练达老成”、“急公好
(18421906)
33、李殿林
  李殿林,字荫墀,大同县西册田乡大王村人(原属阳高县,后归大同县)。据清代《大同府志》记载:元丞相脱脱墓,府东百二十里大王村,有碑记,大同李氏,其后也。从上述情况可以推断,李殿林祖上系蒙古族人。李殿林之父李增桂,共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,长子李时中,次子是虚设,老三李士林,老四李毓林,老五李苑林,老六李殿林,女儿李美林。因为李殿林在李氏门中排行第六,故而,当地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六大人。李家当时在大
蒙古族(18421916)
34、恽祖祁
  恽祖祁(1842~1919) 原名祖源,字心耘,晚号莱叟。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,武进人。出身书香世家。早年纳资盐运使,历任湖南会陵知县、江西盐法道。负责修缮湖北唐心口溃堤有功,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调任福建兴泉永道。次年,力争主权,与日人为厦门虎头山划界一事闹翻,清政府迫于日本帝国主义压力,将他调任建邵道。他一怒之下辞职,回常州隐居。光绪二十六年,义和团运动爆发,被清政府征召,负责
(18421919)
35、柳宝诒
  柳宝诒(1842~1901),字谷孙,号冠群。清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生,江阴县(今江阴市)周庄乡人。中医师。早年习儒并精研历代名医著述,45岁时以优贡生入京试用正红旗管池教习,公余兼行医,名声远播。后他回家乡开设致和堂药店,一面行医卖药,一面收徒著述,得意门生百余人,名闻-一带,自成一家。著有《惜余小舍医学丛书》12种、《柳宝诒医案》6卷、《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》7卷等。后其门生又根据柳宝诒
(18421901)
36、寿庄固伦公主
  寿庄固伦公主(1842——1884):旻宁第九女。生于道光二十二年(1842)二月十三日,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,时为琳妃。咸丰五年(1855)十一月封为寿庄和硕公主,指配德徽。同治二年(1863)十一月下嫁。同治四年(1865)正月德徽卒。光绪七年(1881)十月晋封为寿庄固伦公主。光绪十年(1884)二月十四日去世,年43岁。额驸德徽(?—1865),博罗持氏,父裕恒,世袭诚勇公。德徽曾授散秩大
(18421884)
37、冯鸣佩
  冯鸣佩(1842~1927),字韵石,镇安镇南安庄纂村人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考取广东督学部“恩科贡生”第一名。“食奉之禄,则为民;穿佛之衣,则为神,”这是冯鸣佩生前的座右铭。他出任红荳乡(现镇安、白石、托洞等大部分地区)乡政和西宁县(郁南县)儒学官(相当于教育局长)期间,实行“兴修水利、兴学育人”的爱乡爱民措施。他先后筹建谷仓,筹得稻谷200多担修建猪乸陂,150多担稻谷修建岗坪陂,使庄纂
(18421927)
38、郑业斅
  郑业斅(1842~1919)郑业教,字君觉,号幼惺,长沙县人,清道光二十二年(1842)生。他博览群书,屡试不第,遂弃科举,专务经世致用之学。光绪二年(1876)夏,他人左宗棠幕参与谋划收复新疆军务,至九年返湘。次年,游广东,值中法战争爆发。彭玉麟督师虎门,邀他人幕充文案。十一年二月清军在谅山、镇南关作战失利,广西巡抚潘鼎新为推卸责任,诬陷统军冯子材、王德榜失职。他力向彭玉麟及两广总督张之洞剖析情
(18421919)
39、文辉祥
  文辉祥(1842~1925),字明山,原籍江西省萍乡县,为清末维新派成员文廷式族人。五短身材,体质健壮,能举百斤石锁疾走。清同治五年(1837)5月,左宗棠调任陕西总督,次年2月,率军割陕西追剿捻军,经商南青山左见青山地处陕、豫要冲,山势互回,为屯兵戍士之所,于是在此设立青山营守备府。光绪五年(1879)调本部参将文辉祥为青山营守备府守备,后清廷又诰授文为“武显将军”、“威武将军”,赐二品花翎顶戴
(18421925)
40、甘棠
  甘棠(1842~1924)原名大霖,号醉霞。祖籍四川城口(城口今属重庆),生于陕西砖坪厅(今陕西岚皋)。9岁时母亲去世,由舅父詹惠堂带到平利抚养。甘天性聪明,喜爱绘画,放牛、砍柴之余,常用树枝在地上比画山、水、树、竹、鸟、兽、虫、鱼之类。15岁随泥瓦匠学徒,18岁出师。不久,又回砖坪,拜王忍泰为师学画。清光绪元年(1875)到平利洛河为翰林学士李联芳修建祠堂,竣工后,白墙上有污渍,他遂用靛水就渍印
(1842192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