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25年去世的名人介绍
11、戴殿泗
  戴殿泗(1746—1825),号东珊,浦江马剑村(今属诸暨)人。从小爱读书,但智性钝拙,通宵读一行书尚难成诵。因坚持勤苦攻读,数年后文思豁然。清嘉庆元年(1796)进士。授翰林院编修,继入值御书房,参与修《高庙实录》,官至日讲起居注。为人外和而内刚,襟怀豁达,在翰林院10年未升迁,处之泰然。辞官后,常与殿江、殿海兄弟芒鞋竹杖出游山水之间,使子弟具壶觞相从,并与他们讲论学问,终日津津不倦。一生研究群
(17461825)
12、倪模
  倪模(1750-1825),字迂存,号预抡,望江县人,清代著名收藏家、校勘家和著作家。倪模于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中举,嘉庆四年(1799年)考中进士,弃官不就,后因老师力劝,就任安徽凤阳府教授10余年。任职期间,多方筹集资金,“修茸学宫,筑精舍十间宅诸生,使管弦得其所”。倪模一生极好藏书,每每得到秘本,经常夜以继日手抄口诵。他藏书近10万册,为当时安徽藏书之冠。其家有书楼“劲锄堂”,作有《劲
(17501825)
13、徐养源
  徐养源(1758—1825),字新田,号饴庵,德清人。少时随父游京师,并从师于名流学者,探究学术源流,学业大进。清嘉庆四年(1799),浙江巡抚阮元在西湖筑诂经精舍,聘为主讲人之一,并担任《仪礼》、《尚书》的校勘,甚为精到,受到尊重。六年,举副贡生。其父辞职归乡后,侍奉左右,且“以说经娱亲”。父母去世,遂无意科举。徐养源学术研究涉及面很广,对经学、小学、历算、舆地、氏族、音律均有研究。编著有《仪礼
(17581825)
14、吕载扬
  吕载扬(1752—1825),字周膺,号景真,又号继相,缙云壶镇人。经商盈富。清嘉庆十六年(1811)大旱,出千金赈济饥民。二十二年,承母遗命,带领弟载修、载驯、载希及子侄参与建壶镇永济桥,历一年二个月,费银3万多两,桥建成,计13孔,长178米,宽4.1米,高7.8米。后更名贤母桥。朝廷授予儒林郎,后赠承德郎、朝仪大夫。道光六年(1826),次子建盛捐银2万余两,建缙云县前继义桥,长50余丈,计
(17521825)
15、谢阶树
  谢阶树(1778~1825)宜黄县城北门人。他博学强识,为文快捷,意境深远,其诗清妍,工各体书法,楷书尤为壮丽。  嘉庆十三年(1803),殿试取得一甲二名(榜眼)进士,被授为翰林院编修。嘉庆十五年,任顺天乡试;嘉庆十九年,任会试同考官。深得嘉庆帝称赞,被晋升为侍读学士。其《约书》60篇,议论精深广博,《文赋》1篇,论者称其出陆机之上。《大臣论》、《县令论》,“尤通达治本之言”。著有《合璧联珠》1
(17781825)
16、沈复
  沈复(1763—1825?),字三白,号梅逸,江苏长洲(今苏州)人。工诗画、散文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),随父到浙江绍兴求学。后到苏州从事酒业。曾以卖画维持生计。与妻陈芸感情甚笃。热爱艺术,忠于爱情,敢于反抗封建礼教。嘉庆十三年(1808),著《浮生六记》自传体小说,结构精巧、匠心独具,语言质朴,情实真切,生动活泼,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、诗情画意,是明清文言笔记中的“逸品”,预示着中国小说革新的到
(17631825)
17、陈履和
  陈履和(1760一1825年),字海楼,一字介存,云南石屏人。著有《海楼文集》。是清代著名历史学家崔述的学生。他不仅是一位正直的学者,同时也是一位很有政绩的清正廉洁的官吏。先后在山西太谷、浙江东阳做知县,每到之处,都能以“慈爱为本”,深得当地士民的爱戴。他的政绩分别载人光绪《太谷县志》和道光《东阳县志》中的《名宦传》。官山西太谷、浙江东阳等知县。工诗古文,精训诂、小学、金石考据之业。书法秀健,画梅
(17601825)
18、李方懋
  李方懋 宋朝宰相李纲后裔四品武官,(1758~1825),字徳公。是直隶省朝阳县梨树沟双庙人,生于乾隆二十三年(1758)十月。于嘉庆初年迁居三宝东扎兰营子,于嘉庆二十一年(1816)由秀才出身,旨授武略骑尉(营千总),为正六品武官。越五年(1820),又旨授昭武都尉(营都司),分领营兵,为正四品武官。于道光四年(1825)卒,葬于蒙古营民安素台。 李方懋墓志课记:“为人刚直,尤好成人之美,凡族人
(1758182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