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783年出生的名人介绍(2)
11、梁璧斋
  梁璧斋(1783~1850),字应奎,号安民,今三甲乡人。12岁应童子试,名居榜首,25岁补弟子员,嘉庆十八年(1813)中举人。从此至65岁在家设馆讲学。其间,欠其债者十数家,梁将债据一一示其儿辈说:“如某等,必不能偿,某虽渐起家,如责其清欠,势必不振,吾不忍也。”言毕,一并烧掉。乡人有争执,常主动明以是非,晓以祸福,直至双方心悦诚服为止。梁又精医术,对病而贫者,常解囊助药,活人不可胜纪。年届六
(17831850)
12、姚怀祥
  姚怀祥(1783-1840),字斯征,号履堂。福建闽侯人。清嘉庆二十三年(1818)举人。道光十五年(1835)起,历任象山、龙游、嵊县知县。二十年五月调任定海知县。姚怀祥到任时,正值鸦片战争烽火将要烧到舟山之际,姚公一面告诫居民作抗击侵略之准备,一面深入险要地段部署防务,日夜注视海面。是年六月初四,26艘英国舰船驶入定海洋面,初六靠近五奎山,并有2艘英舰直犯道头港。对于英军之侵略行动,姚公当即与
(17831840)
13、李翘然
  李翘然(1783~1843),字秀峰,壮族,清灵山县中宁练那马村(今邕宁县那楼乡罗马村)人。曾为县学武生,后补授千总,钦授武骑尉。翘然平生性刚直,勤俭起家,富至数十万。他为人慷慨乐施, 扶贫恤困,在所不惜。对公益事业亦甚热心,他曾出资兴建桥梁3座,名为“皇赐桥”、“清廉桥”、“狮子桥”。其中以皇赐桥(今新江桥)较为雄伟,桥身以石条建成,有五拱。桥长55米,高15米,宽4米。此桥建于清道光十七年(1
(17831843)
14、沈承瑞
  沈承瑞(1783~1840)清代诗人。字香余,吉林省吉林市人。少年时聪颖好学,酷爱吟诗赋词。青年时获公费到京师(北京)求学,拜师于诗坛盟主蒋心余太史门下。之后,多次科考落榜,遂回家乡吉林办学育人。教学授业之余,坚持诗歌创作。创作的诗歌浸透着东北乡村浓郁的乡土气息,为乡问百姓所喜爱。乡居期间,于屋旁辟有小菜园种茄子,取名“小茄园”。长期的田园生活,使其诗歌创作形成了清淡渺远,闲静幽雅,纯朴自然的艺术
(17831840)
15、金潜谷
  金潜谷(1783~1848),君山区许市镇人。明洪武初年,金氏家族自江西迁入岳阳西乡,在珠目山麓落籍,繁衍生息,人丁兴旺。金潜谷天质聪慧,学有所成,专心执教,矢志不渝。他认为“非潜不深,非谷不沈”,故改号潜谷。清道光年间,先后创办珠峰书院、洞庭书院,为弘扬儒教,淳化乡风,提高一方民众文化素养,作出了重大贡献。开创杏坛,困难重重,在《咏洞庭书院讲堂旁樟树》中,曾慨叹“道帜张处树生色,且挹洞庭涤愁肠”
(17831848)
16、温予巽
  温予巽(1783~?)字东川。陕西汉阴人。清道光年间进士,官至布政使,代理陕甘总督。温自幼随父在祖父温颖任知县的山东德平(今分属山东德州市和平原、乐陵县)居住。祖父押饷进京途中被劫,缉盗未果遂为挂吏。不久其父病逝,葬后贫困潦倒。为了生活,温开馆讲学,供养0。因收入微薄,仍难以糊口,但他心存大志,刻苦读书,嘉庆二十一年(1816)拔贡朝考合格,派充甘肃敦煌教谕。道光十三年(1833)中进士,选翰林院
(1783~?)
17、陈汝梅
  陈汝梅(1783-?)字蕴丹,一作字春麓。祖籍莆田东阳村人,迁居江苏江宁府上元县(今属南京市江宁区),传说今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镇东阳村与陈汝梅祖籍东阳村有关。清代书法家。乾隆五十九年(1794)乡试中举,嘉庆四年(1799)己未科二甲第16名进士。幼著文名,时人多以苏海韩潮(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,如海如潮)目之。嘉庆四年已未科(1799)成二甲进士,授山东平原县知县。丁艰归,以病卒。据
(1783~?)
18、顾翰
  顾翰(1783~1860)字木天,号蒹塘、简塘,江苏无锡人。嘉庆十五年(1810)举人。历仕咸安宫教习、安徽含山、定远、泾县知县。工诗词。著有《拜石山房诗》、《拜石山房词》。编选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《船山诗草补遗》六卷,并为之序,道光二十九年(1849)刻本。
(17831860)
19、汪道诚
  汪道诚(公元1783-1854年),字勉旃,号砺轩,江西乐平乐港镇里汪村人。清朝嘉庆年间武状元,官至云南提督、威武将军。 汪道诚自幼苦练骑射,有“射无不中”之功。嘉庆十二年(1807年)赴乡试武科,中榜首。十四年(1809年)应京考,又中榜首,得一甲一名,成武状元。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、福建诏安营游击、泉州城守营参将、福州城守副将、天津镇总兵、代理浙江提督、云南提督等官职。 在云南任职期
(1783185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