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755年出生的名人介绍(2)
11、蒋予蒲
  蒋予蒲(1755~1819),字南樵,一字元庭。河南睢州(今睢县)人。自幼饱读诗书,出身官宦世家。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辛丑科二甲第14名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。升内阁侍读学士,调通政司副使。北京郊区遭水灾,受命赈济灾民,由是深知民间疾苦,一连上六疏,详细陈述灾民苦状,疏本文字清新流畅,刻画动人,传诵一时。累迁至工部右侍郎,转仓场侍郎。嘉庆十四年(1809)五月以失察吏员舞弊,革职。十月,清仁宗
(17551819)
12、郑士超
  郑士超(1755—1808),字卓仁,号贯亭,广东阳山县通儒杨梅坑(今七拱镇)人。祖籍福建,徙居台湾,后迁阳山。清乾隆二十年(1755)八月,生于台湾府淡水。乾隆三十二(1767),随祖父迁大陆广东阳山县。少力学,举乾隆癸卯乡试,乾隆六十年以二甲第三名登进士,授工部主事,后补都水司。两充嘉庆辛酉、壬戌会试同考官,先为营缮员外郎,升郎中,转任浙江、广西、河南道监察御史。嘉庆十三年(1808)在京因病
(17551808)
13、杨本昌
  杨本昌(1755~1832),字寿尔,号东园,男,汉族,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湛家屯村人。杨本昌幼年家境贫寒,其父杨朗山遂于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携眷属迁入曲靖城内北后街,靠卖菜度日。杨本昌自幼刻苦学习,学有成就。嘉庆己未年(1799年)中进士,授刑部主事,历任山东登州知府、东昌知府、苏淞粮储道、两淮盐运使等职。杨在任职期间,由于“躬身节俭,缉私严法”受到朝廷赞扬。杨在两任盐运使期间,靠“灶课”
(17551832)
14、李师舒
  李师舒(1755~1817年)字谊源,清济源人。乾隆五十八年(1793年),中进士,人词馆。六十年(1795年),授翰林院编修。嘉庆三年(1798年),改授直隶广宗知县。在任7年,剪凶革弊,民风大变,遂升霸州知州。在霸州,曾惩治劣绅悍吏14人,名声大震。又调任天津知府,3个月内,审理积案380余起,使地方地痞恶棍、豪强劣绅闻之色变。嗣后,历任天津兵备道、江安粮道、江宁盐巡道等职,皆弹精竭力,政绩卓
(17551817)
15、高秉钧
  高秉钧(1755~1829),字锦庭,号心得。清乾隆二十年(1755年)七月生于无锡北门笆斗弄。清“心得派”中医外科名医。幼读经书,清代太学生,议叙县佐。后弃儒从医。随范圣学、杜云门学医。对《灵枢》、《素问》探索多年,而对张仲景、李东垣、朱丹溪、张景岳诸先辈著述,无不倾崇参究。素心耿直,贫病者求治不取酬金。临症常以内治法处理外科疾患,首创用温病方的“紫雪丹”、《局方》的“至宝丹”及“犀角地黄汤”等
(17551829)
16、辛绍业
   辛绍业(1755-1814),字服先,号敬堂。万载康乐人。嘉庆元年(1796)进士。博研群书,年青时与浮梁邓传安齐名,督学翁方纲有“万载浮梁辛与邓,说经夺席惊群英”之句。绍业既通籍,官国子助教,宦京师十四年。与方纲校勘、注疏《说文》。有持经说相质者,方纲必与绍业共研讨之,绍业证据极博,而能审择归于一,是不为泛骛矜异之说,方纲深推服之,以疾卒南学署,年60。方纲为表其墓,且哭以诗云“老屋青灯泪,
(17551814)
17、孔志圣
  孔志圣(1755.10.28─1822.5.6),孔家村人,诰封奉直大夫。家素富有,施舍无吝。清嘉庆末年,捐资一万余缗,在县内交通要道修建天佑桥、南关桥、龙川桥、吉星桥、马口石桥、刘家洞桥等6座大桥,其中天佑桥、南关桥、龙川桥是石拱侨。天佑桥在县城东7.5公里孔家村,清嘉庆二十一年(1816)春动工修建,二十三年春建成通行。并在此桥上建亭,以便于来往行人憩息;南关桥,在县城内南门。此桥为灌江东西两
(1755182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