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688年出生的名人介绍
1、亚历山大·蒲柏
  亚历山大·蒲柏(ALEXANDERPOPE,1688年5月22日-1744年5月30日)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。蒲柏出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,由于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,因此他没有上过学,从小在家中自学,学习了拉丁文、希腊文、法文和意大利文的大量作品。他幼年时期患有结核性脊椎炎,造成驼背,身高没有超过1.37米,并过早的夭折(56岁去世)。蒲柏从12岁即开始发表诗作,17
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(16881744)
2、杨廷璋
  杨廷璋(1688—1772年),字奉峨,汉军镶黄旗人,清朝大臣。世袭佐领。雍正七年,以笔帖式的身份升为工部主事。再迁任郎中。被授为广西桂林知府。乾隆二年(1737年),擢左江道。乾隆十五年(1750年),被升为按察使。乾隆二十年(1755年),迁湖南布政使。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被授为浙江巡抚。乾隆帝南巡,谕曰:“西湖水民间藉以溉田。今闻沿湖多占垦,湖身渐壅,田亩虞涸竭。已开垦成熟者,免其清
清朝大臣(16881772)
3、杨屾
  杨屾(1688~1785年),字双山。陕西兴平县桑家镇人,著名农桑学家。一生热心搞农桑科学实验,不求功名,只在家乡教授学生,兴农富民,发展了关中的农桑业,为我国农业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。杨屾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封建地主知识分子家庭,幼年早学,天资聪明,十几岁时从关中名儒李颙读书。他不应科举,不求功名,“自髫年即抛时文,矢志经济,博学好问。凡天文音律,医农政治,靡不备览。”他认为人们的生活“盖食出于耕,衣
(16881785)
4、陈德荣
  陈德荣(1688~1747)字廷彦,号密山。安州(治今安新)人。清康熙五十一年(1712)中进士,授官湖北枝江知县。在任时兴修水利,整修洲堤百里,免除民间的各种差役。雍正三年(1725)任贵州黔西州知州,因父丧回家守制,丧服满后,代理贵州威宁知府,不久补授大定府知府。当时贵州苗民起事,受命赴威宁防守,威宁城墙颓坏,他命部下以米桶装土石修补,日夜备战。总兵哈元生援兵到来,苗民退走。后因母丧离任守制。
(16881747)
5、爱新觉罗·德沛
  爱新觉罗·德沛(1688-1752年)清朝宗室,字济斋,追封和硕简靖定亲王费扬武曾孙,贝子福存子,母嫡福晋富察氏。雍正十三年,授镇国将军,以果亲王允礼荐,授兵部侍郎。个人生活乾隆元年,改古北口提督。二年,授甘肃巡抚,奏言:“甘肃州县多在万山中,遇灾,民入城领赈,路窎远。宜於乡镇设厂散粮,并许州县吏具详即施赈。”旋擢湖广总督,奏言:“治苗疆宜劝垦田,置学校,并谕令植树。”四年,调闽浙总督。御史朱续晫
(16881752)
6、爱新觉罗·胤禵
  爱新觉罗·允禵,原名爱新觉罗·胤禵,于雍正元年改名为爱新觉罗·允禵(1688~1755),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,生母为孝恭仁皇后,雍正帝同胞手足。康熙五十七年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,为保卫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。雍正帝登基后将允禵远派守皇陵幽禁,雍正四年改为圈禁。直至乾隆即位后,允禵才恢复了自由。
康熙帝的第十四子(16881755)
7、王文清
  王文清(1688-1779)清代乾隆十三年(1748)和二十九年(1764)两任岳麓书院山长。清宁乡县人。字廷鉴,号九溪。康熙二十七年(1688)生。雍正二年(1724)进士,授九溪卫学正,迁岳州府教授。丁母忧开缺。十三年,湖南巡抚钟保等荐举应博学鸿词科。历充三礼馆纂修官。乾隆二年(1737),授内阁中书科中书舍人,奉直大夫,考录御史。后以父老乞归。乾隆十三年,太守吕肃高修复岳麓书院,聘为山长。手
岳麓书院(16881779)
8、李兆龄
  李兆龄(1688—1737),字仁遐,号月岩,清代河北高邑人。福建闽清县知县,封中宪大夫,赠通奉大夫。著有《舒啸阁诗集》。李兆龄年少时,正值国家平静滇黔叛乱,因战事粮饷不足,征能输捐者奖补以官职,李兆龄输以数千金,议叙得县令,却以“报国家累世之恩,助军中一日之费,非以为仕途阶”而不赴任。后专心经史,竭精学问,苦学二十年,至康熙四十三年,即1704年,才被选授福建闽清知县。在任七年,政声彰著,因辨狱
(16881737)
9、林君升
  林君升(1688~1755年),字圣跻,号敬亭,同安县翔风里井头人。自幼聪颖过人,文武兼习。壮年投军,营帅见其魁梧奇伟,授偏裨。清康熙六十年(1721年),林君升奉命押饷到台湾,并勘查台湾地形,深得上司赞赏,擢为黄岩镇游击。雍正四年(1726年),晋升定海总兵。乾隆元年(1736年)赴京陛见,乾隆二年调镇汀州,乾隆四年、乾隆六年先后担任碣石、金门总兵。这十数年间,四任总镇,严守御、饬巡逻,保地方安
(16881755)
10、王梦弼
  王梦弼(1688—1755),字代言,又字惕庵,河南商丘人。清乾隆十一年(1746)任镇海知县。县城后海塘始筑于南宋淳熙十六年(1189),遇大风巨浪屡坍,遂详考今昔塘工利病,主持重修,垒石排桩加固塘堤,计800余丈,历4年竣工。今存。继修钩金、石江、汇头、善庆、龙山、利济等塘。乾隆十二年(1747)主持修乾隆《镇海县志》,十七年成书。十六年大旱,出粮平粜,施粥赈灾。在任7年,政绩为民称道。后任姚
(1688175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