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679年出生的名人介绍
1、年羹尧
  年羹尧(1679-1726)是清代康熙、雍正年间人,进士出身,官至四川总督、川陕总督、抚远大将军,还被加封太保、一等公,高官显爵集於一身。他运筹帷幄,驰骋疆场,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,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,立下赫赫战功。雍正二年(1724)人京时,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,真可谓位极人臣。但翌年十二月,风云骤变,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,列大罪九十二条,赐自尽。年羹尧被杀是由於他恃功骄傲、专权跋扈、乱劾贤
清朝官员(16791726)
2、张坦熊
  张坦熊(约1679-?),字详男,号郎湖。湖北汉阳人。仲璜四子,坦麟弟。清康熙五十年(1711)举人。初任浙江桐庐县令,调仁和县令,补玉环同知,擢守台州,不久转任天津道。乾隆三年(1738)升任云南按察使,乾隆十六年(1751)去职还乡。张坦熊在任数十年,南北辗转,所到之处,均有善政。其胸怀坦荡,足智多谋,精明讯案,处变不惊,不畏权势,持正惠民,留下许多佳话。在桐庐任职时,河中间漂流一空船,船上载
(1679~?)
3、曾静
  曾静(1679~1741),人称蒲潭先生。父亲早丧,家境贫寒,屡试不第,愤懑穷居,闭门授徒,立志反清复明。清雍正五年(1727),曾静得吕留良的诗稿一本,诗中有“其中虽有数十年,天荒地塌非人间”句。曾静看后,甚为崇拜。便派学生张熙到吕留良家中访求遗书。从其子吕毅中处征得日记纂一本,诗集一本,日记草本四束,抄本文集四本,散诗稿一束,悉心研究。在吕留良思想影响下,曾静不以夷狄入主中原为然,写了《知几录
(16791741)
4、邓钟岳
  邓钟岳(1679—1753年),字东长,号悔庐,东昌府邓楼人。邓秉恒的曾长孙。自幼博览群书,尤对《易》、《礼》有深入研究。康熙四十七年(1708)中举人。康熙六十年(1721年)殿试登进士一甲第一名(状元),入翰林院。雍正元年,任江苏学政、广东学政,后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一生酷爱书法,少年时已练就一笔好字。康熙六十年(1721)殿试结束,主考大人将前十名的优秀卷子呈康熙皇上钦定状元,皇帝看过他的
(16791753)
5、彭维新
  彭维新 (1679-1769) 清朝刑部、户部尚书,协办大学士。清茶陵县人。字肇周,号石原,又号馀山。生于康熙十八年(1679)。康熙四十五年(1706)进士,先为翰林院编修,累迁赞善谕德,后典山西、陕西乡试,督山东、浙江学政,迁少詹事,出为直隶、河南按察使,浙江布政使,调任礼部、刑部、吏部右侍郎。雍正改元,充日讲起居注官。七年(1729),奉命往江南会同巡抚尹继善清理积欠钱粮,条奏民间疾苦,疏请
(16791769)
6、沈炳震
  沈炳震(1679—1737),字寅驭,号东甫,归安(今湖州)竹墩村人。自幼读书勤奋,知识渊博,乡试八次,皆因言论激烈而未中,决意杜绝科举,专攻经史。著《九经辨字读蒙》12卷。后编《新旧唐书合钞》260卷,增补纠误,补新旧唐书之不足。此书问世后,当时许多著名学者都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“合钞”实际上是一部再创作的史著。清乾隆九年(1744),侍郎钱陈群将书进呈乾隆帝,下诏交付书局印行。时清廷正组织史馆校
(16791737)
7、爱新觉罗·胤祺
  爱新觉罗·胤祺(1679—1732),恒温亲王允祺,原名胤祺,清康熙帝第五子,宜妃郭络罗氏生,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和硕亲王,赐号为恒亲王,赐银5000两,子弘昇为世子。康熙评价此子心性甚善,为人敦厚。雍正十年薨,年五十有四,赐祭葬如典礼,谥曰温。雍正十二年立碑勒铭,称其“秉性和平”,持躬谦谨,颇具乐善之风。爱新觉罗·胤祺,雍正帝胤禛(zhēn)即位后,为避名讳,除自己外,其他皇兄弟都避讳“胤”字而改
清康熙帝第五子(1679173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