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607年去世的名人介绍
1、陈璘
  陈璘(1532~1607),生于明嘉靖十一年(1532)正月廿七日。字朝爵,号龙崖,翁源县龙田铺人(周陂龙田村)。璘少怀大志,身材魁梧,膂力过人,结交多贤豪,相与谈剑术,讲韬略,尽得其秘。在国家民族内忧外患之际,璘决心从军报国。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),潮州、连江等地区数万人起事,粤中大震,总督下令熟兵法者爵万户。此时璘献策军门,总督大为赏识,即署把总军衔,命璘领兵前往平息,升为指挥佥事。平息英
(15321607)
2、戴一俊
  戴一俊(1530~1607年)戴一俊,明嘉靖九年(1530年)生,字惟宅,号卓峰,崇武镇人。一俊幼有神童称,11岁中秀才,22岁中举,23岁(即1553年)联捷进士。初授南京刑部主事,历员外郎、郎中。32岁出知浙江温州,34岁擢广东按察司副使,38岁迁知雷州,不久辞官归里,“优游绿野四十年”,直至终老,再不出仕。戴一俊入宦海十多年,清正明察,关心民瘼,有“循绩”。他知温州之前,倭寇屡犯浙江沿海,温
(15301607)
3、林道楠
  林道楠(1555-1607),字廷任,原籍仙游县香山里板溪人。明万历十一年(1583年)进士,知进贤县。时遇荒年,林道楠开仓赈济饥民,并乘小船,遍历穷乡,按人口发赈粮,夜则宿船上,不入民舍。先后多次上奏,请求借耕牛、谷种给农民。主持修筑官圩,提供灌溉之便。任上亲自参加丈量田亩,按实确定赋税,对有权势的豪绅,也绝不徇情。后被召任御史,历按应天、陕西、广西等地,不受私人嘱托,不徇私办事。按察陕西时,见
(15551607)
4、陈矩
  陈矩(1539—1607),字万化,号麟冈,北直隶安肃县人(今河北徐水县安肃镇麒麟店村人)。司礼监掌印太监。嘉靖二十六年(1547)被选入宫,分派在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名下,在司礼监服役,当时年仅九岁。明神宗时期的太监陈矩,集纠政、监察大权于一身,位高权重得在宦官云集的明朝也少有,但陈矩只守着“祖宗法度,圣贤道理”八个字,廉洁安静,不扰官不害民,从不滥用权力,仅是力图救正时弊缺失,被人称之为“佛”。
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(15391607)
5、郑汝璧
  郑汝璧(1546—1607),字邦章,号昆岩、愚公,缙云城东人。明隆庆二年(1568)进士。始授刑部江西司主事,累迁云南司郎中。张居正闻其才,迁任仪制司。在任因革除陋习,肃清积弊,排斥贿赂幸进之徒,裁抑逢迎索求者,遭人忌恨。后为太常寺少卿,出任福建右参议,一年后又调广东副使,分辖琼州,不满权贵,奏请辞归。居家十二年,又奉召任井陉兵备副使,迁赤城参政。地处边陲,外敌时有入侵劫掠,汝璧斩入侵之敌和严词
(15461607)
6、赵德懋
  赵德懋(1530~1607),字伯昭,今华安县丰山镇银塘村人。明隆庆四年(1570)举人,任新兴知县,终任淮府审理,后晋阶长史大夫。德懋莅任新兴三年,顶歪风,治赃官,纠正冤假错案,为许多无辜百姓平反;兴学重教,建置书院,勤授课业,培育人才,他的学生遍布各地;他还劝民勤种庄稼,亲自植松于梓潼山,松荫葱蔚,绿化环境,抵御风沙,民爱其树,誉为“赵臣甘棠”。在任期间,治政严谨,兴利除害,锄-以护良善;立乡
(15301607)
7、顾允成
  顾允成(1554-1607)明朝官吏。无锡(今属江苏)人,字季时,号泾凡。宪成弟。举万历十一年 (1583)会试,十四年始赴殿试,对策语侵郑妃,置末第。会御史房寰疏诋海瑞,偕同年抗疏劾寰,夺冠带还家。后起为国子监博士,迁礼部主事。忤阁臣张位,谪光州判官。乞假归,不复出。讲学东林,为“东林八君子”之一。著有《小辨斋偶存》、《事定录》。
东林书院(15541607)
8、刘觐文
  刘觐文(1570~1607),字叔熙。明穆宗隆庆四年(1570年)出生。丹徒人。历任县令、知州、礼部员外郎等职。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参加科举考试,礼部尚书兼大学士沈一贯通观试卷,觉得刘文通晓流畅,言之有物,甚合己意,随即将刘文提出,准备置于首甲,要求刘觐文先去拜见他。刘未去,结果得了个二甲。遂任开州令(今四川开县),居任8个月,因母丧归守服。数年后补直隶州汝州知州(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县),到任
(1570160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