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607年出生的名人介绍(2)
11、李际期
  李际期(1607-1655年),字应五,一字元献,河南省孟津县人。明末清初官员。官至兵部尚书。先世山西长子人,九世祖德以寇徙孟津。李际期出生于旧孟津县城东十里的双槐村。天质聪慧,明崇祯庚午年(1630年)中举,崇祯十三年(1640年)庚辰科进士。崇祯十四年(1641年),闯王李自成进入河南后,迅速占领了河洛地区,为躲避战乱,沿河的居民都想渡到黄河北岸,但是当时的守河官员却命令断航,阻止百姓北渡。得
清朝兵部尚书(16071655)
12、高景
  高景(1607~1681)字似斗。新安(今安新)留村人。清顺治三年(1646)中进士,初授湖广道监察御史,巡按宣府、大同,因公事失误降职回籍。顺治五年(1648)创建文昌祠,主修《新安县志》8卷。六年(1649),新安乡人数千起事,乘大水以舟船泊城外,高景尽心守御城池,出兵突然袭击,杀其首领,余众皆散。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,于是复官,补山东盐运司经历。不久迁京师任职。先后任太常寺卿、通政使,兵部、刑
(16071681)
13、程邃
  程邃(1607-1692),字穆倩,号垢区,别号垢道人,自称江东布衣,安徽歙县岩寺人。晚年侨居扬州。在任兵部尚书杨廷麟幕僚时,因议论朝廷事,被流寓白门(今南京)十余年,始终不与邻居阮大铖、马士英等为伍。清初移居扬州。精篆刻,善书画,工诗词。篆刻效法秦汉,首创朱文仿秦小印,又博采何震(皖派)、文彭(吴派)诸家之长,融会贯通,自成一派,人称“歙派”。作品淳古苍雅,章法严谨,笔意奇古。每作一印必求精到,
歙四子(16071692)
14、张穆
  张穆(1607~1688)张穆,字穆之,号铁桥,亦号铁桥道人,广东东莞人。其父年近70始生张穆。少时在罗浮山读书,漫游罗浮的山水名胜,因喜爱山中铁桥胜景,故引以为号。成年后喜诗词歌赋,好游历结友。明崇祯五年(1632),逾南岭向北游历,足迹到达衡岳、湖湘、楚南、吴越、钱塘等地。崇祯八年返回家乡茶山。清顺治二年(1645)南明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。张穆闻讯后入闽附唐王,在南明的御营兵部留用。其间曾受
(16071688)
15、余榀
  余榀 [生卒]1607-1685 [籍贯]青神县人 [朝代] 明清朝 [主要著作] [小传] 明大司马肃敏公后裔,世袭锦衣卫,指挥千户。明清易代之际,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川。谋结勋卫子弟兵杀义军,不克,黄冠羽衣,避难江南。参戎幕。复去之鄞,遂家四明。卖古文诗字以自给,筑小楼,署曰“借鉴”。楼临西湖,上结七子诗社,日与诸名士唱和其中。年最长,群奉为祭酒。当是
(16071685)
16、白奂彩
   白奂彩(1607~1684年),字含贞,陕西华州(治今华县,辖今华县、华阴、潼关厅)人。清康熙年间关中著名学者。他敬仰关学宗师冯从吾的学术理论,尊其为老师。他精心读四书五经,并多有心得体会。特别是他酷爱收藏书籍。他的藏书之多在当时陕以西地区少有。而且对藏书多能认真校勘,精心研究,达到熟记贯通的程度。常和党湛、王化泰等人在一起研究讨论学术。党湛,字子澄,同州(今大荔县)人。因他常说:“人生须作天地
(16071684)
17、沈寿民
  沈寿民(1607年-1675年),字眉生,号耕严,宣城人。移寓南京。明末诸生,加入复社,崇祯九年(即公元1636年)丙子举贤良方正。他在当时颇有文名,但他被世人所认识,并不是因为他的诗文,而是因为他曾经上疏朝廷参劾当时极有权势的杨嗣同,想要以贻误军情、延误战事的“夺情误国”的罪名治裁这位“重臣”,因而才名震一时。弘光帝在南京即位成立南明小朝廷时,独掌朝廷大权的阮大铖因为沈寿民在参劾杨嗣同的奏疏中有
海内三遗民(16071675)
18、李文缵
  李文缵(1607―1659),字昭武,一字梦公,学者称为礐樵先生。鄞(今浙江宁波)人。以诸生荐授驾部郎中,后从钱忠介举兵,事败遨游四方,诗、书、画称三绝。著其诗古文词《殖阁草》、《跪石吟》、《赐隐楼集》。其缉孴诸编有《三嵕听雪》、《石臼闲课》,《鹿溪新语》,《井中录》,今皆散佚。
(16071659)
19、王鑨
  王鑨(1607—1677)字子陶。河南孟津人。王铎弟。贡生。康熙三年以山东按察司佥事任提督学院。著有《大愚集》,有泉水诗《春日游趵突泉》二首。
(16071677)
20、郭之奇
   郭之奇(1607―1662),字仲常、菽子,号正夫、玉溪,明•揭阳县城人。幼即聪慧好学,11岁中秀才,天启7年举人,次年(崇祯元年,1628)进士。以不曲徇权相温体仁、周延儒意,告假回乡。逢海盗袭县城,捐资募壮士,协同县兵击退之,城得保。崇祯6年返京,任礼部主事,提督四译馆(一作会同馆)。升员外郎,主试河南,转郎中。崇祯14年起,先后以佥事、参议、副使衔任福建提学使,整肃学政,杜绝
(1607166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