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603年出生的名人介绍
1、刘肇国
  刘肇国(1603~1659),字敏功,号阮仙,是潜江“蜜湖刘”第十代传人。康熙《潜江县志》(以下简称《县志》)记载,刘肇国是明末、清初两朝的翰林学士。《县志》卷十三•选举志记载:刘肇国“历任国史院掌院学士、祀乡贤”。掌院学士,那可是朝廷了不起的重臣,官级正四品(从后文中皇上对刘肇国的母亲赠诰命“恭人”,推断应当是正四品),相当于现在厅局级的-。刘肇国的祖居在今杨市办事处刘岭村,即古地名
(16031659)
2、黄培
  黄培(1603~1669),字孟坚,号封岳,即墨城里人。其祖父黄嘉善,明万历年间兵部尚书、赠太保衔。黄培16岁入朝班,官至钦差提督街道、锦衣卫指挥、都指挥同知,极受明廷器重。1644年(明崇祯十七年)三月十六日,李自成已兵临京畿,黄培想以身殉明,但因母柩在京不能立行。黄培原配为邑绅蓝再茂之女,因产病早卒;崇祯皇帝赠宫女安氏为副室,生黄贞明,时六虚岁。先使安氏自缢后,携子贞明投鹫峰寺削发为僧,寻机护
(16031669)
3、陈邦彦
  陈邦彦(1603~1647年),字会份,与南海陈子壮、东莞张家玉并称“明末岭南三忠”。世居龙山乡,父韶音移家县城大良,以教馆为业。邦彦自幼随父读书,资质聪敏。长成后,身材魁梧,赤面美髯,双眸炯炯。18岁进学,每试名列前茅,对《周易》、《毛诗》与经世致用的学问学有所长。虽屡试不第,而兼济大志未稍减,对于府、县政务,每能提出精当的见解,颇受当事官员器重。40岁前,在大良城北锦岩山下设帐授徒,世称“岩野
岭南三忠,岭南前三大家(16031647)
4、宁之风
  宁之风(1603-1681),字德九。清代宁阳县城西街人。官至太宰太傅。1613年,宁之风参加宁阳乡试,补邑生,入县学研习经典。第一天,先生让他背《大学》,结果一字未错。1647年,清世祖大开新科,首选天下英才,他和李树奎、李恩光等相约赴京科考。宁之风一举成名,甲试第二荣登榜首。1648年,黄河吕梁段再次遇险情,顺治帝诏敕宁之风治理。之风接旨后风雨兼程,披蓑戴笠一路沿河察视,同时传檄各地,限令死守
(16031681)
5、万寿祺
  万寿祺(1603年-1652年),明末清初文学家、书画家。字年少,又字介若、内景,入清衣僧服,改名慧寿,又名明志道人、寿道人、寿若、若若,世称年少先生,祖籍江西南昌,曾祖辈迁至江苏徐州。与陈子龙乡试同年,与沛县阎尔梅是同乡。曾参加抗清活动,兵败后隐居江淮一带。代表作有《秋江别思图》、《松石图》、《山水图》等等。万寿祺为人风流倜傥,工书画,精于六书,癖嗜印章,辑有《沙门慧寿印谱》一册。其后裔第十六代
明末清初文学家、书画家(16031652)
6、刁包
  刁包(1603~1669)原名基命,字蒙吉,别号用六居士。祁州(今安国)人。明天启七年(1627)中举,后再试不第,遂放弃举业,著《废八股兴四子五经说》。于城内僻静处建“潜心亭”、“肥遁斋”,专心读书,学问大进,从学者众,邻邑学者亦常聚于刁包居处,写诗作画探究学问。刁包与当时名士北京孙承泽、蔚州魏象枢及无锡高世泰等东林诸君子相交甚厚,常“各以所得,遥相质正”,每有疑难不决,必往复辩论,从不苟同。他
(16031669)
7、吕宫
  吕宫(1603—1664)字长音,江苏武进人,清初大臣。顺治四年一甲一名进士,授秘书院修撰。九年,加右中允。十年二月,上幸内院,召宫与侍-若真,编修程芳朝、黄机,命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论。宫论有曰:“伊、周、卫、霍,争介不介。”上喜曰:“此三公语。”列第一。寻谕吏部:“翰林升转,旧例论资俸,亦论才品。吕宫文章简明,气度闲雅。遇学士员缺,即行推补。”寻授秘书院学士。闰六月,迁吏部侍郎。十二月,超授
(16031664)
8、陈姑娘
  陈姑娘,福鼎人,明万历三十一年(1603年)生于望海里十都后澳(今秦屿一带)。当时,闽东沿海常遭海盗侵扰,乡民遭杀戮,财物被掠夺。陈姑娘目睹海盗危害乡里,自比花木兰,矢志保卫家乡。她自幼习武,长大后膂力过人,两手能并举两大桶水。她年十九尚未许人,巾帼英风深受乡人敬佩。时十都人张鸾三,以见义勇为名闻乡里,成为当地抗击海盗的首领,陈姑娘也加入抗敌的行列。天启二年(1622年)八月,海盗千余人突袭望海里
(16031622)
9、黄守才
  黄守才(1603年—1663年),字完三,又字英杰,号对泉,明末清初河南偃师人。他深谙水性,善治水,被人民誉为“河神”。黄守才自幼父母双亡,由母舅刘氏抚育长大。由于家境困难,黄守才十几岁即开始自谋生路。他以划船为业数十年,故对水性甚为了解,而且他聪明好学,善于动脑子,故知河理,善于疏水导河、排除水患。崇祯八年(1635年)“谷洛斗”淹洛阳,且洪水长期不退。太守素闻黄守才之名,遂派人将其请来,与之商
(16031663)
10、李楷
   李楷(1603~1670年),字叔则,号河滨、岸翁,陕西大荔县人,明天启四年(1624)中举人,后多次应试不中,便放弃做官的打算,居家潜心读书,研究史学。清朝建立后,他被授任宝应县(今江苏省宝应县)知县。当时宝应隶属淮安府,他提议改属扬州府,使每年解送田赋粮草的费用节省近万两银,利国利民。他在处理政务之余,访古览胜,聚集文人作诗赋词。后因故被罢职,即游旅于江南,期间寓居广陵(今江苏省江都县)时
(1603167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