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085年去世的名人介绍
1、程颢
  程颢(hào)(1032年—1085年) 字伯淳,学者称明道先生。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。学术上,程颢提出“天者理也”和“只心便是天,尽之便知性”的命题,认为“仁者浑然与物同体,义礼知信皆仁也”,识得此理,便须“以诚敬存之”(同上)。倡导“传心”说。承认“天地万物之理,无独必有对”。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,世称“二程”,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,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
北宋五子(10321085)
2、王珪
  王珪(1019年—1085年6月12日 ),字禹玉,北宋名相、著名文学家。祖籍成都华阳,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(今安徽省潜山县) 。仁宗庆历二年(1042年),王珪进士及第,高中榜眼。初通判扬州,召直集贤院。历官知制诰、翰林学士、知开封府等。神宗熙宁三年(1070年),拜参知政事。熙宁九年(1076年),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集贤殿大学士。元丰五年(1082年),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。元丰六年(1
宋朝宰相(10191085)
3、梁乙埋
  梁乙埋(?—1085),汉族,西夏皇室外戚, 夏毅宗谅祚妻梁皇后弟。在西夏出生长大,文少武多,却工于权术。初任管理皇族事务的家相。拱化五年(1067)十二月毅宗死。次年李秉常(惠宗)继位,年仅八岁,由其母梁太后执政,其舅梁乙埋为国相,其实就是梁氏共揽朝政。执掌大权梁太后把朝政大权全部委之于梁乙埋,乙埋又安排他的子弟和亲信担任要职。他与其亲信、掌握兵权的都罗马尾、梁太后的侍卫罔萌讹等三人,组成新的
(?~1085)
4、王拱辰
  王拱辰(1011—1085)中状元时,年仅19岁,深得仁宗赏识,赐以今名。中状元后,初任怀州通判,入直集贤院,知制诰。庆历元年(1041),为翰林学士,辽使者两次来宋提出领土要求,王拱辰从容应对,据理力争,使辽国未敢轻举妄动。仁宗道:“非拱辰深练故实,殆难答也。”后王拱辰权知开封府,拜御史中丞时,进言罢夏竦、贬滕宗谅,被仁宗采纳。有人用铸佛像名义迷惑众人,京都之人趋之若鹜,宫廷竟也出钱资助。王拱辰
(10111085)
5、陈轩
  初授平江军节度推官。元丰间(1078~1085)知汀州,崇尚无为而治。黄庭坚诗云:“平生所闻陈汀州,蝗不入境年屡丰。”宋哲宗元祐年间(1087~1094),为礼部郎中、再迁中书舍人,上疏言道:“0旧制,地方诸道帅守、使者辞别皇帝的时候,皇帝都在偏殿召见他们,不但可以听到关于国策的议论,还可以审视人才,如今上朝一会儿便退朝,只有执政的大臣可以见得到皇上谏官几个月才有机会见皇上一次,其余的人都没有办法
(10781085)
6、沈辽
  沈辽(1032—1085),字睿达,宋钱塘(今余杭)人。沈遘弟。自幼嗜读《左传》、《汉书》,诗文自成一家,尤工书法,楷、行俱佳。曾巩、苏轼、黄庭坚常与之唱和,王安石、曾布皆习其笔法。本无意于功名,王安石曾有“风流谢安石,潇洒陶渊明”之称。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,负责监内藏库。熙宁初(1068)任审官西院主簿,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被免职。不久以太常寺奉礼郎监杭州军资库,任转运使。派至华亭县主持地方政事,因
(10321085)
7、祖无择
  祖无择(1006—1085),字择之,初名焕斗,河南上蔡人。北宋仁宗宝元元年(1038)戊寅科吕溱榜进士第三人。祖无择进士及第后,历知南康军、海州,提点淮南广东刑狱、广南转运使、入直集贤院,时封孔子后代为文宣公,祖无择言道:“前代所封叫做宗圣、奉圣、崇圣、恭圣、褒圣,唐开元年间(713~741),尊孔子为文宣王,又以祖上谥号加封后代,不符合礼制。”于是让近臣商议,改为衍圣公。自庆历年间皇帝下诏鼓励
(10061085)
8、钱暄
  钱暄(1018-1085),字载阳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钱惟演第三子。以父荫官驾部郎中。仁宗嘉祐中知抚州。神宗熙宁四年(1071)知台州。元丰七年(1084),拜宝文阁待制。八年卒,年六十八。有治绩,性嗜学,有著述。事见《宋史》卷三一七《钱惟演传》。
(10181085)
9、王说
  王说(1010—1085),字应求,鄞县人。受学于王致,始与“四明庆历五先生”另4人讲学于妙音书院,后在县西武陵村建桃源书院,教授乡里30余年。宋熙宁九年(1076),神宗书赐“桃源书院”额。卒赠银青光禄大夫。庆历五先生之一。
庆历五先生(1010108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