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0年去世的名人介绍
181、王念祖
  官场有一句俗语:“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种红薯”。事实上这句俗语只是老百姓对-的一种期盼,从古至今真正诚心为民做主,尤其是提着乌纱帽为民请命的-真是凤毛麟角。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政体奉行的就是上级选官、任官,或官选官,不是老百姓选官,因而-绝大多数都只会唯命是从、唯上为大,对百姓之疾苦和诉求一般都只是听之任之,敷衍了事,很少潜心竭力去办理,而明万历年末潜江就来了一位为民请命而不怕丢官的知县王念祖。
182、徐庶
  徐庶(生卒年不详),字元直,颍川郡长社县(今河南许昌长葛东)人。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,后归曹操,并仕于曹魏。徐庶本名徐福(《三国演义》中因对史书的误解错将其名改为单(shan)福),本是寒门子弟,早年为人报仇,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(之后魏国史书《魏略》中为徐庶作传时依旧采用了他的本名徐福),求学于儒家学舍。后中州兵起,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,与司马徽、诸葛亮、崔州平等人为友。刘备屯驻新野时,徐庶前
汉末三国时期名士
183、陈宝应
  陈宝应,福建候官(今福州)人,生年不详。其家本是闽中土著世家大姓。南朝梁时,晋安郡经常爆发土著大姓反对官府的武装斗争,其郡将、长吏,累次被杀。陈宝应之父陈羽本是郡中豪强,颇有才干,经常从中谋划,扩充势力,后又投靠官军,消灭各大姓势力,从而掌握晋安郡的兵权。梁太清二年(548年),梁将领侯景发动叛乱,直攻建业(今江苏南京),各地豪族乘乱而起,割据一方。梁大宝元年(550年),陈羽以武力逼走晋安太守宾
184、石国任
  ■刘琳 文 石国任,生卒年不详。字东莘,一字乐莘,汉族,福建福州人。清朝-,曾任福建安溪县教谕、福建台湾诸罗县(今嘉义县)教谕、湖北兴山县知县、陕西西乡县知县、四川崇庆州知州。 石国任,乾隆十五年(1750年)中举。曾授安溪教谕。乾隆三十三年(1768年)调往台湾,出任诸罗县教谕。任上,刚好碰上黄教滋事。黄教,福建同安人,住台湾县,曾因-被捕,后被官府遣送回原籍。不久,他又潜回台湾,偷
185、鲁班
  春秋鲁国建筑工匠。公输氏,名般。创制攻城云梯和磨粉之硙等器具。据传又发明锯子等木作工具。 旧时建筑工匠尊为祖师。鲁班,姓公输,名般。又称公输子、公输盘、班输、鲁般。因是鲁国人(今滕州人),“般”和“班”同音,古时通用,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。鲁班,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(公元前507年),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(公元前444年)以后,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,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,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
186、虞姬
  楚汉之争时期“西楚霸王”项羽的爱姬名虞(一说姓虞。因此现代人多称其为虞姬)。生卒年不详,民族不详,出生地不详(一说今沭阳县颜集乡人,一说绍兴漓渚镇塔石村人)。相传容颜倾城,才艺并重,舞姿美艳,并有“虞美人”之称。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,后人也因此根据项羽所作的《垓下歌》推断出她在楚营内自刎,由此流传了一段关于“霸王别姬”的佳话。 相传,项梁杀人避祸携项羽由下相奔会稽郡。虞氏为会稽郡
楚汉传奇
187、刘植
  刘植,字伯先,汉族,汉朝巨鹿昌城(今河北省巨鹿县)人。王莽末年,据昌城自守,后归顺刘秀,并助其招降刘扬。此后久经战阵,协助刘秀建立东汉,是东汉中兴名将,“云台二十八将”中排名第二十八。刘秀称帝后,封昌城侯。后在密县阵亡。据城迎主刘植是右北平郡昌城人,刘氏是地方豪强大族,王莽末年,天下大乱,刘植与弟弟刘喜、堂兄刘歆纠集了宗族宾客数千人拥兵自保。公元23年(更始元年)十月,更始帝刘玄派遣刘秀以大司马的
东汉云台二十八将
188、汪洋
  汪洋,男,汉族,1955年3月生,安徽宿州人,1972年6月参加工作,197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中央党校大学学历,工学硕士学位。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,十三届全国政协主席。1972-1976年安徽省宿县地区食品厂工人、车间负责人1976-1979年安徽省宿县地区“五七”干校教员,教研室副主任,校党委委员1979-1980年中央党校理论宣传干部班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80-1981年安徽省
189、李灿
  李灿,字明文,号珠园,清雍正元年(1723年)生于武平县城北寨背窝里(今平川镇红东村),乾隆年间(1736~1820年)著名画家。李灿少时性倜傥有奇气,好读书不乐仕进,能诗嗜画,善书法。但是青年时代的画作技艺稍逊,时人评论为“山林气太重”。后来他离家外出游历,先后到浙江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南诸地,一边寻师访友,切磋画技,一边饱览各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绚丽风光,从此他顿觉“心思日异,艺术益精”,其作品能
190、林㟽
  林㟽(?~?),字号不详,福建福清(今属福建省)人,一说福州人。宋孝宗赵軩淳熙十一年(1184)甲辰科武举第一人。该科共录取武进士43人。与宋朝历科武状元不同的是,高中榜首的林?与陶天亮等进士在考中后,向主考官王蔺辞谢,不肯就职。主考官非常惊诧地问道:“自古文武本出自一途,朝廷开设武科、建立武学,就是为了选拔将校,充实部队,使文人知武,武将通文,以提高军队整体素质,改变朝廷在军事